坚持保护优先 福建野外可见我国自然分布约40%种鸟类

福建省山多、林多、湿地类型多,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和西太平洋2条候鸟迁徙通道上,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首位,鸟类资源丰富。已记录到的野生鸟类有592种,我国自然分布的鸟类约40%的种类在福建野外可以见到,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152种。近年来,福建省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优先,多部门联动加强鸟类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构建法规制度体系,筑牢鸟类保护法治基础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完善保护机制,为鸟类资源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颁布了《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福建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制定了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及相关管理规定,在81个县(市、区)依法划定野生动物禁猎区、禁猎期,公布鸟类重要迁徙通道40处,对重要栖息地、濒危鸟类、候鸟的保护以及禁止破坏、干扰鸟类栖息行为等作出明确规定。

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联合联动执法,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纳入林长制、平安福建建设重要内容和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

福建省林业局会同省公安厅、省高院、省检察院建立“林长+警长”“林长+法院院长”“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完善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会同国家林草局福州专员办、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建立“五个联合”工作机制,持续深化执法协作和部门联动。

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建设人鸟和谐美丽家园

福建省着力强化森林、湿地及自然保护地等鸟类重要栖息地保护,为鸟类生息繁衍提供良好环境。

强化重要栖息地保护,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58处,保护了全省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各类典型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加强重要生态区位保护,划定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3998万亩,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科学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不断筑牢鸟类生息繁衍生态屏障。

加强联合联动执法,省林业局每年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部署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等专项执法行动。今年以来,还部署开展了春季护鸟专项行动,印发了《福建省鸟类保护工作方案》,18个部门联合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保护鸟类活动和打击非法猎捕贩卖鸟类专项行动。各级林业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引导群众使用防鸟彩带、驱鸟器等非伤害性措施科学防控鸟类致害,禁止布设捕鸟网(粘网)等禁猎工具护农护渔,消除危害鸟类安全隐患。

推进智慧系统建设。综合运用遥感、卫星跟踪、红外监测、无人机、视频监控、人工智能、野外巡护APP等技术手段,大力推进“天空地”一体化资源监管体系建设。在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布设红外监测设备2000多台,基本实现网格化监测,累计记录到野生动物视频和照片超过300万条(张)。福建省选送的鸟类等野生动物监测视频连续3年在央视《秘境之眼》栏目“年度精彩影像节目评选活动”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构建科研监测体系,强化濒危物种保护拯救

加强科研监测,建立健全资源档案,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抢救性保护濒危物种。深入开展黑脸琵鹭、中华凤头燕鸥等濒危物种专项调查,连续20年开展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组织开展50多处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区资源本底调查,建立健全资源档案。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调查发现野生动植物新种87种、福建新纪录种314种。“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调查和监测”等3个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推出的1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加强濒危物种拯救,通过采取就地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促进珍稀濒危鸟类野外种群恢复增长,有效摆脱灭绝威胁。例如,2025年全省越冬黑脸琵鹭数量达755只,较“十三五”末增加367只,增幅近一倍;极度濒危鸟类中华凤头燕鸥和勺嘴鹬分布点从1处增加至3处,通过人工招引,实现中华凤头燕鸥在连江四姆屿成功繁衍后代;白鹤、彩鹮等珍稀鸟类再度在福建多地出现;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白鹇、鸳鸯等鸟类栖息地扩张明显,种群持续增加,一些历史记载为冬候鸟、旅鸟的鸟类已记录到繁殖种群。

切实强化科技支撑,整合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力量,深入开展鸟类生物学、生态学和保育技术等研究,实施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种群人工招引、黑脸琵鹭栖息地维护和修复等保护工程,推动数字科技在鸟类保护中的创新运用。

构建全民大保护体系,凝聚鸟类保护社会共识

广泛普及鸟类保护科学知识,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不断丰富宣传载体,编撰出版《福建省鸟纲图鉴》等6册野生动植物资源图鉴系列丛书,赠送给省内图书馆、高校、保护执法联席单位等,并建立线上数据库,向公众开放,该丛书获2023年福建省优秀科普图书一等奖、第36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23年度福建省优秀出版项目。依托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宣教基地28个,打造鸟类保护科学知识普及重要窗口。编印《鸟类观察年报》《福建省观鸟手册》等宣传材料,组织志愿者向公众免费派发。

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每年结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观鸟挑战赛、摄影赛、科普讲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爱鸟护鸟宣传活动。今年上半年举办第十二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暨“HAPPY新福建·观鸟嘉年华”,在全省举办百场观鸟嘉年华活动;在晋江举办全国“爱鸟周”和“护飞行动”活动,开展主题为“美丽福建,羽梦同飞”的福建省第四十三届“爱鸟周”宣传活动。近年来,各级林业部门聚焦“数字赋能保护”“文化赋能保护”,创新推出“野生动物文化+”,推动全社会深入挖掘野生动物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元素,推动野生动物文化发展和保护事业深度融合。

鼓励支持志愿服务,在福州、厦门、泉州、龙岩等地成立观鸟组织,充分发挥其在鸟类资源监测、推广观鸟活动、科学知识普及中的积极作用。发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志愿者队伍20支、成立“爱鸟护鸟红领巾志愿队”5支,累计发展志愿者5000多人,积极组织“护飞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建设“爱鸟护鸟文明乡村”33个,泉州观鸟学会“爱鸟护鸟科普志愿服务行动”入选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营造全民爱鸟护鸟、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福建省林业局)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