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庆县:从“捕鱼人”到“护鸟人”的生命守望
冬季的鄱阳湖,是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70多万只候鸟如约而至,白鹤翩跹,天鹅引吭,雁鸭成群。然而,在这最美风景线的背后,离不开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江西省都昌县西源乡的段庆县,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0月20日,段庆县夫妇在湿地一起巡护,保护鄱阳湖湿地候鸟。朱任华摄
从“竭泽而渔”到“乐在其中”的生态觉醒
1964年,段庆县出生在都昌县西源乡塘口村,一个毗邻鄱阳湖的“省级生态渔业村”。他是喝着鄱湖水、听着渔歌长大的,14岁便开始了“靠水吃水”的捕鱼生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段庆县目睹了鄱阳湖渔业资源的日渐枯竭和生态的悄然恶化。“人鸟争鱼”的矛盾让他深刻反思。2010年,他作出重要决定:“洗脚上岸”,告别捕鱼,全身心投入保护鄱阳湖湿地候鸟的志愿活动。
“以前捕鱼是为了生活,现在护鸟是为了生态、为了子孙后代。”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从“索取”到“回馈”的价值观转变。从2010年义务护鸟,到2012年成为专职护鸟员,他迅速完成角色转变。每年候鸟越冬期,他每周深入湖区巡查5至7次,每次行程超过10公里,湖风凛冽,道路泥泞,足迹遍布责任区每个角落。
段庆县养成了翔实记录的习惯。从2012年至今,他写下35本巡护日记、10册野生动物救护记录,累计超50万字。这些泛黄的纸页,是一部珍贵的鄱阳湖生态“民间档案”,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经验。
在威胁与伤痛中砥砺前行
护鸟之路充满艰辛与危险。2014年秋天,段庆县在劝阻非法捕螺蛳船只时,对方竟调转船头猛撞过来。他临危不乱,紧急避险,船头被撞坏,万幸人员无恙。同月,他在巡查中发现形迹可疑人员,上前询问时遭对方持长竹竿重击左臂,皮开肉绽,留下永久伤疤。
除了直接威胁,还有暗处报复。2017年冬夜,家中7张捕鱼网具被人烧毁,对家庭是不小损失。家人心疼后怕,多次含泪劝他放弃。面对担忧与威胁,段庆县内心有过挣扎,但看到日益改善的环境和自由翱翔的候鸟,信念愈发坚定。“越是有人威胁,说明我们的工作越重要!”
段庆县改变策略,注重依靠组织和法律力量。发现非法行为,第一时间向政府及林业、公安等部门汇报,积极配合执法。长此以往,湖区非法活动得到有效遏制,生态逐渐恢复。
从“孤军奋战”到“众志成城”的全民护鸟
段庆县深知,保护生态仅靠一己之力远远不够。他的角色逐渐从冲锋在前的护鸟员,转变为组织协调、宣传发动的带头人。
段庆县与协会成员确立了清晰的工作目标:保护好候鸟安全,确保湖区无违法事件。特别是2021年鄱阳湖区全面禁捕后,他将护鸟与护鱼紧密结合,加强日常巡查宣传。他们张贴通告、发放传单、悬挂标语,走进社区、校园,用乡音俚语、鲜活案例讲解政策与生态知识,“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
秋冬候鸟栖息期,段庆县带领巡护队员,臂戴红袖标,脚踏套靴,日复一日进行地毯式巡护,织就全天候防护网。在他的感召下,护鸟队伍不断壮大。他划分明确责任区,实现“湖区天天有人巡”;吸纳乡村医生负责专业救治;更组建了一支60多名农村妇女组成的“巾帼巡护队”,昔日“半边天”成为生态保护重要力量。保护湿地候鸟,已从少数人的执着,转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行为。
从“救护”到“救助”的生命接力
对野生动物的热爱,也体现在对受伤个体的及时救助上。2014年,段庆县在自家屋后自费搭建五间简易候鸟救护棚,为受伤候鸟提供临时庇护。
2018年,在政府支持下,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迎来质的飞跃——一座崭新的办公和救护场所拔地而起,设有专业救护室、康复室、活动区等,并配备了专用救护车。从“救护”到“救助”,是段庆县和协会多年努力的成果,也体现了政府对民间保护力量的认可。
依托更好平台,协会完善工作制度,规范救护流程,形成快速有效的响应机制。据统计,从2016年至2024年初,协会共救治野生动物近千只,其中超800只成功康复,重返自然。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凝聚着段庆县和志愿者们的心血与汗水。
“鸟是亲人,湖是家”的终身承诺
年近花甲的段庆县是地道的“鄱湖人”。“鸟是我的亲人,鄱阳湖是我的家。”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也是他行动的精神内核。他发现候鸟对栖息环境要求苛刻,便常带领“巾帼巡护队”深入湿地,开展“清船、清网、清垃圾、清湖”行动,竭力为候鸟营造洁净安全的家园。
段庆县说:“保护湿地候鸟虽然有时很苦很累,但看到群众保护意识提高,看到候鸟自由飞翔,看到受伤野生动物经我们救治重归自然,心中无比快乐。我要把我热爱的保护事业进行到底。”这份朴素承诺,是他过去10多年、未来仍将持续的人生写照。
他的付出赢得了社会赞誉: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被授予“鄱阳湖候鸟保护卫士”“鄱湖卫士”等荣誉称号。段庆县,这位普通农民,用半生时光完成了从“索取者”到“守护者”的蜕变,将自己的家园变成了万千候鸟安心栖息的生命乐园。他,是当之无愧的“鄱湖卫士”。(朱任华 钟南清)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