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盘锦今年繁育成活丹顶鹤89只
辽宁省盘锦市“人工+自然”双轨保护丹顶鹤模式取得新成效。截至7月31日,盘锦市2025年丹顶鹤繁育工作全面收官,共繁育存活丹顶鹤89只。盘锦市林湿局鹤类繁育保护站站长于长斌介绍,今年3月繁殖季启动以来,保护站30对种鹤共产卵156枚,其中12枚破损。工作人员选取108枚受精卵进行人工孵化,依托成熟技术体系,精准调控温湿度,定期进行“照蛋”和翻卵操作,最终有74只幼雏成功破壳,70只健康存活。通过常
2025-08-16 -
甘肃肃南推行“林长+骑警”模式
在祁连山北麓的甘肃省肃南县马蹄乡,独特的“林长+骑警”模式正为这片生态与文化交融的土地保驾护航。马蹄乡不仅有珍贵的石窟古迹,更有广袤的高山密林与丰美的草原,是肃南县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当地推行“林长+骑警”模式,将林长的统筹管理与骑警的一线执行紧密结合,书写生态资源保护新篇章。骑警队在林缘线上巡护 安光生供图马蹄乡构建“县级林长抓统筹、乡级林长抓落实、村级林长抓具体、骑警队全力执
2025-08-16 -
河北:壮大林草产业 加速“两山”转化
壮大林草产业 加速“两山”转化——河北促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河北省近年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优化调整林草产业结构布局,推进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并将林草科技贯穿林草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绿水青山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2024年,河北省林草产业实现总产值1624亿元。全省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5个,建设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3个、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5
2025-08-16 -
云南双柏:林下种植中药材惠民富乡村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中彝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有中药材种类712种,是云南省首批认定的“云药之乡”。近年来,双柏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彝医药产业,探索多种促农增收模式。截至202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4.75万亩,种植品种涵盖茯苓、白扁豆、金银花等61个,中药材产量约15万吨,中彝医药产业年综合产值达54亿元。规划引领 项目带动聚焦打造政策优、服务好、效率高的中药材产业,双柏县出台了《中
2025-08-16 -
安徽宁国创新“林业碳票+生态司法”机制
近日,安徽省宁国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林业事业中心联合在宁国市胡乐林场开展“林业碳票+生态司法”环境公益活动,首次将碳票机制应用于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犯罪损害赔偿领域,通过“林业评估—自愿认购—司法确认”流程,实现生态损害精准赔偿。活动中,一起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的两名当事人,以认购省级林业碳票方式履行了生态保护修复责任。据了解,当事人王某、黄某因滥伐林木113株,包括国家二级保
2025-08-16 -
陕西枣林坪发展“枣药共生”林下产业
眼下,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枣林坪镇林下种植业发展基地,山上的远志正盛开着淡紫色花朵。“去年,我们村林下种植300多亩远志,目前长势很好。预计今年可产500多公斤,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今年计划再种200亩。”吴家渠村负责人吴伟伟说。远志、黄芩等中药材具有药用价值高、管理简单、经济效益高的特点,生长周期为3至4年,周期越长根系越发达,产量越高。目前,该镇发展林下中药材1700亩。“中药材根系
2025-08-16 -
贵州万山统筹推进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
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鱼塘乡槐花村,一片曾经深受松材线虫病侵害的山林被科学改造为高产油茶基地。截至目前,万山区累计改造松材线虫病疫区上万亩,完成造林育苗百万株。今年3月,鱼塘乡采用“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整合各方力量清理松材线虫病疫木,种植具有抗病、高产特性的油茶树,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目前,该基地1万余株油茶苗长势良好,丰产期预计每亩产量上千斤,产值效益可期。万山区统筹推进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
2025-08-16 -
20年守护“高原仙子”黑颈鹤
新华社拉萨8月13日电 题:20年守护“高原仙子”黑颈鹤新华社记者黄耀漫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申扎藏布湿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稀薄的高原空气,洒在广袤的大地上。一群优雅的黑颈鹤已经开始活动,它们修长的脖颈在晨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不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已经架好了望远镜——他就是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杨乐。这位与黑颈鹤相伴20年的守护者,又开始了一天的观测工作。2004年,刚从北
2025-08-16 -
昔日“荒山”覆绿生“金”
站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河龙乡大洋山岭上远眺,千亩梯田随山势起伏,满眼皆是蓬勃欲滴、深浅不一的绿。“再有一个月,这片‘绿浪’就该翻成‘金浪’了!”河龙乡党委委员、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曾仁杰熟练地捻起一株健壮的稻苗,笑意盈然,“瞧这长势,丰收在望。”这片沃土孕育的,正是声名远扬的河龙贡米。其种植历史甚至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千年传承的贡米何以独产于此?“奥秘在于优质的土壤。”曾仁杰解释道,“这里以灰泥
2025-08-16 -
余村潘家兄弟二十年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壮大“美丽经济”,深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幸福靠山——余村潘家兄弟二十年日前拍摄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景色。新华社记者毛竹摄身处绿水青山、捧上金山银山,然而,潘文革、潘春林至今忘不掉,20年前呼吸里都是粉尘的味道。潘氏堂兄弟所在的浙江安吉余村,早年间炸山采石、建水泥厂,全村280多户,一半左右在矿区务工。“炮声震得地皮发颤,村子上空飞沙走石,常年不敢开窗。连生
202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