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意见》对企业和个人影像

近期国家推出《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意见》提出多项重要政策措施,为我国碳市场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了明确防线。

1. 总体目标

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自愿减排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030年:建成配额总量控制、免费与有偿分配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健全的碳定价机制,自愿减排市场与国际接轨。

2. 政策措施

扩大覆盖范围:逐步将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纳入强制碳市场,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增加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完善市场机制:推动碳市场与绿电、绿证等机制协同,避免政策重叠;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碳质押融资等业务,丰富交易产品。

提升市场活力:建立碳质押、碳回购等制度,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加强碳数据管理,打击弄虚作假行为。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国际接轨,应对欧盟碳关税等挑战。

3. 地方实践

恩施州发布深化碳交易改革方案,探索森林碳票交易,推动碳汇量市场化,支持企业通过碳配额交易和CCER项目实现履约目标。

这些政策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该政策即提到了强制减排又提到了绿碳交易。对于企业而言既可以通过技术升级减少碳排放,进而将剩余的碳排放额度在CCER市场进行交易。目前全国范围内碳市场用户主要分三大类;

一、沿海早期试点用户,对政策研究透彻、市场相对成熟,地方六大行业一起搞,碳配额甚至可以用于抵押贷款。

二、工业排放大省,发电、钢铁这些排放大户早被碳市场全面盯上,要生产即需碳配额。导致这些碳排放大户被逼着升级技术减少碳排放或购买碳配额。

三、绿色生态用户,不拼排放拼吸收,绿色生态吸收变成碳汇拿到碳市场进行售卖。

对于个人“碳资产管理”、林业碳汇项目价值凸显、碳核查与认证需求激增、排放数据需要第三方机构核实,因此提供了可观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