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小课堂

1.小龙兰

小龙兰为兰科小龙兰属植物的总称,为小型附生兰,来自热带美洲的原始森林。它的花漏斗状,黄色,通常有紫红色斑块或斑点,貌似猴子的面部,又被称为猴面兰。仔细看看,3枚像大花瓣一样展开的其实是花萼,中间的 “猴眼”则是两枚小花瓣, “猴嘴”部分是它的唇瓣,“猴鼻”的部分则是合蕊柱。猴面之花,活灵活现。

2.尾萼兰

尾萼兰为多年生附生草本,是一群来自中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山区的小精灵。它们的花朵相对较大,整个外观呈三角形,色泽明亮艳丽,有红、紫红、白和黄等色彩,十分引人注目。3枚细细的“长尾巴”是花的萼片,尾萼兰故此而得名,它也因此被称为“三尖兰”。真正的花瓣小小的,贴近花蕊。花朵能发出一种“独特”的气味, 因此有人推测它们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菌蚊或蝇类来传粉。

3.贝母兰

贝母兰为兰科附生、石生和地生多年生草本,分布于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和太平洋群岛。其假鳞茎别具特色,在幼时表面光滑,到老时布满皱褶,通常为卵形、锥形或柱形。花序生于假鳞茎顶端,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花色以白色为主,有的品种也具有芳香味。除了迷人的外观,贝母兰还具有药用价值,有药典记载它能清解肺热、化痰止咳,还能止血和止痛及辅助断骨愈合。

4.羊耳蒜

羊耳蒜为多年生地生或附生草本,我国约有70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名字中带着个“蒜”字,不熟悉的人很难将其与兰科植物联系起来,实际它是因羊耳状的唇瓣和蒜瓣状的假鳞茎而得名。羊耳蒜常见于石壁和石缝中,它的假鳞茎就像一个随身携带的“水壶”,存储着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水分。花朵初开时为绿色,而后渐渐转为黄色、紫色、橙色等不同花色。除了用于观赏,羊耳蒜也是有名的中药材。

5.瓢唇兰

瓢唇兰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瓢唇兰的唇瓣上长着“触角”,当昆虫落到唇瓣上碰到这个开关时,就会触发合蕊柱打开,将花粉团弹射到昆虫上,然后借助“快递员”的力量把花粉团传播到别的花朵上。除了特殊的传粉方式外,植株还可根据环境决定开雄花还是雌花,或者同一植株同时开雄花和雌花,为兰科家族中非同寻常的一个类群。大多数种类的雄花艳丽,雌花则为不显眼的淡黄色至绿色。

6.鹤顶兰

鹤顶兰是一类集观赏、经济价值于一体的地生兰,其叶片形态明显区别于其他兰科植物,更像禾本科植物的叶片。一朵朵花朵密生在瘦直的花葶上,像一群翩然欲飞的仙鹤,鹤顶兰也因此而得名。植株挺拔高大、花大而美丽,是园艺宠儿之一。鹤顶兰的栽培历史已有200多年。1778年欧洲人从中国引入第一株鹤顶兰后,就开始了对鹤顶兰的研究和连续不断地培育。目前,市场上的鹤顶兰栽培品种已经十分丰富,加上它花期长,有香气,早已成为人们喜爱的盆栽花卉。

7.香蕉兰

在众多兰花中,来自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的一类兰花颇为独特,那就是匈伯克兰,又叫香蕉兰、蚁栖兰等,为兰科香蕉兰属多年生附生草本。其外形和石斛兰非常相似,但假茎形似香蕉,茎节分明、内部中空,蚂蚁可以在里面筑巢居住;花序顶生、挺直,长可达1.5米以上;其螺旋形卷曲的花瓣末端还有小孔分泌蜜汁供蚂蚁食用。蚂蚁们住上舒适的“房子”,也会为植株提供肥料和养分,还会看家护院,抵抗入侵者。自然界中还有很多这种植物与蚂蚁产生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都被称为蚁栖植物。

8.达尔文兰

彗星兰为兰科附生草本,原产马达加斯加、印度洋群岛。其花序总状,花白色至淡绿色,夜间以浓香吸引蛾类传粉;星状绽放的花朵中,唇瓣基部有细长的距,不仅让花朵增添些许飘逸的美感,且底部藏的花蜜让普通的昆虫“望尘莫及”。达尔文曾在他的《兰花的传粉》著作中记录着一种彗星兰,距长近30厘米,因此他推测当地必定生活着一种有长长喙的蛾,能吸食到距里的花蜜。后来这样的蛾子果真被发现了,因此彗星兰又有达尔文兰之称。

9.蝴蝶兰

长得像虫子的花儿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年宵花——蝴蝶兰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兰科蝴蝶兰属植物的总称,属名Phalaenopsis来源于希腊文,意指“蝴蝶般的”,因其花的形状酷似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10.石豆兰

石豆兰为兰科石豆兰属植物的总称,为多年生附生草本,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热带地区,也见于大洋洲,以东南亚种类最多。石豆兰株型优美,花形奇特,种间变化大,花色多样,花期较长,有些具有幽香。卵圆形或长圆形的假鳞茎,聚生或以一定距离生于根状茎上,直立或斜出,形状各异,惹人喜爱。因花朵很像广东街头烧腊店里的烧鸡,它也被花友们戏称为烧鸡石豆兰。

11.兜兰

兜兰是兰科兜兰属植物的总称,属名Paphiopedilum来自希腊文,意思是女神维纳斯的拖鞋。它兜兜一样的唇瓣如同可爱的拖鞋,憨态可掬,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这个特征对其繁育后代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唇瓣相当于一个陷阱,陷阱内壁陡峭又光滑,昆虫落入陷阱后只能沿着唇瓣和合蕊柱构成的唯一通道往外爬,藏在通道里的花粉就这样粘在了昆虫的背上。当昆虫到达下一朵花时,背上的花粉触碰到柱头即可完成授粉,帮助兜兰传宗接代。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