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芳探微,体验公园20分钟效应
今年暑假,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花园北京,卉木悦民”绿色长征实践团的足迹遍布北京7个区10个公园,一窥首都花园城市的建设现状,感知大众对绿色空间的体验与想法。
走进公园,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有的拍打养生、含饴弄孙,更不乏民间高手玩着各种“花活儿”:地书犹剑舞,挥毫若游龙;凌波微步走,康养健身心……这些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总能把人一秒钟从社会生活的高度紧绷状态,拉入思考“人生”这个更加宏大的命题,并看到它的朴素解法。在公园里开展的一些集体活动,如扇子舞、红缨枪、大合唱,更近乎一种心理范畴的团体辅导,使人乐群而忘忧。
如此种种,皆是“公园20分钟效应”的具象化体现。“公园20分钟效应”是指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就能够让人感到更加快乐,即便不做运动,只是到公园或其他能感受到自然气息的地方逗留20分钟,就能显著放松和减压。
用木棍、竹枝堆叠而成的“昆虫旅馆”,用枯木、树枝、石块、土壤和落叶搭建的本杰士堆,还有一些树上悬挂着的人工鸟巢……这些公园里的“特别定制”,为昆虫、鸟类以及小型兽类提供了栖息的家园,也无一不吸引着队员们的注意。左顾右盼间,也能发现一些不起眼的问题:口渴了想买水喝,上网一查,有时离得最近的便利店要走出公园好远;在公园里逛久了,能够直观感受到某些区域景观层次的单调,易引发审美疲劳……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方能为游人带来更好的体验。
“孩子们,你们能不能向上面反映一下,这片紫苜蓿草可不要除了它。别看这样密密茬茬地长着乱,等到了冬天一下雪,不少小鸟飞到上面啄种子吃,成片地飞可壮观了。”“这里的树远看长得不错,近看叶子上都是被啃的小虫眼。虽说有虫也正常,但刚才我在树下长椅上只坐了一会儿,浑身就刺痒得很。”“你们谁能给解释解释,这标识牌上的‘叶对生、互生’都啥意思?我们外行人实在是看不懂。”……在与健谈市民们的聊天过程中,队员们逐渐觉察到公园中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首都花园城市建设在社情民意一体化、生态管理精细化、科普讲解大众化、无界出行便民化等方面仍有一定优化空间。
花园城市,见缝插绿,移步换景。“20分钟效应”也不应只是置身于公园之中的感受,也可以是“校园20分钟效应”“社区20分钟效应”“林荫路20分钟效应”等。基于此,队员们对选定的公园进行植物踏查,对北京市常用园林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并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微观场景的植物配置模式图。同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公园中游人的性别、年龄、往来距离、交通方式、到访目的、满意的景观,以及对票价、公共服务设施、卫生情况等认可度进行问卷调研,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首都花园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实例参考。
经过实践探索,队员们愈发感受到首都花园城市的建设绝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用心感受、合理经营,因地制宜、因需而设,推动基层长效化发展。在京韵文化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开放融合、绿色共享、多样化、人性化的宜居之都,真正实现“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的美好愿景。(李雅雯 姜俊)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