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麦盖提感受“绿进沙退”的伟力
“这里三四年前是沙漠?”
“是的,就是沙漠。这些树都是三四年前种的。”
尽管得到肯定回答,但记者还是不敢相信,脚下这片土地居然曾经是沙漠。
绿色在麦盖提绿洲外围的沙漠中蔓延 殷红海供图
眼前,道路两旁,两排高大的大果沙枣树高达两三米,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头。沙枣树往外,就是几排密植的高大新疆杨,直冲云霄。
“这条密林中的大道叫南北大道,两旁的乔木林各宽50米,乔木林外是500米宽的灌木林,主要品种是梭梭树、红柳等。”新疆喀什麦盖提县治沙中心党委书记殷红海介绍。
密林拥抱的南北大道南北纵贯55公里,位于麦盖提县防风固沙人工造林项目的核心区。记者置身于这片郁郁葱葱的人工林海,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麦盖提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东、北、南三面环沙,是全国唯一一个嵌入沙漠的县。全县1514万多亩面积中,有1348万多亩为沙化土地,占比近90%,防沙治沙形势十分严峻。
2010年以前,年均沙尘天气多达150余天。殷红海介绍,2005年,一次沙尘暴发生时,他正好在一名当地居民家里。有一个细节,令他印象特别深刻。“那次沙尘暴让小孩受到惊吓,不停地哭,满脸厚厚一层尘土,只有两行泪痕无比醒目,令人心痛不已。”
不治沙,生活不下去。
2012年秋季,麦盖提县启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外围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工程,规划总面积100万亩,按照先易后难、由内向外持续推进。每年春秋两季,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在茫茫沙漠造林种草,年均30万人次参与治沙。
“防沙治沙,河流本来可以成为一道天然屏障,但叶尔羌河从绿洲西面流过,绿洲东面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县城恰好位于河流和沙漠中间。”殷红海说。
河流没有成为治沙的天然屏障,但全县利用叶尔羌河的水资源优势,短短12年间,已在绿洲南部外围建成46万亩人工防风固沙林,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2000—4000米不等,共定植新疆杨、文冠果、胡杨、沙枣、沙棘、红柳、梭梭、苹果、新梅等各种林木2.6亿株。
在资金投入上,麦盖提县积极争取“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项目资金,整合捆绑投入生态林建设,共铺设滴管46万亩,并修建林区道路365公里、建设35千伏变电所1座并增容至63千伏、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350公里,持续、平稳推进工程建设。
在大力开展人工防风固沙林建设的同时,还划定了沙化封禁保护区15万亩,3万亩光伏治沙工程今年也正式启动实施。
“整体上,目前麦盖提绿洲的林草资源呈南北分布。从北往南,依次分布着21.4万亩原始胡杨林、32.2万亩天然草地、46万亩人工防风固沙林及周边15万亩沙化封禁保护区。”殷红海介绍。
目前,全县林草面积110多万亩,在沙漠周边形成了一条南北总长122公里的完整林草锁边带,成为绿洲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的一道人工绿色屏障,成功阻挡沙漠西进,创造了“绿进沙退”的奇迹。
曾经,沙漠离县城一度只有区区5公里的距离。如今,黄沙正被绿色渐渐“蚕食”,退到二三十公里开外。离县城最近的库木库萨尔乡曾被沙漠包围、位于沙漠之中,现在摇身一变,成了4A级景区。记者采访时正好路过,一路上都是宽阔的柏油路、高大挺拔的行道树、绿树掩映的民居、河水丰盈的引水渠以及被高大新疆杨环抱的红枣林等,同样令人不敢相信,这里曾是漫漫黄沙。
风沙治理成效渐显,绿洲森林覆盖率已增至29.33%。全县风沙天气已由2010年前150多天减至50天以下,沙尘暴几乎没有发生过,工程区内风速受防风林带阻隔逐步减弱。降水量也逐年增加,从2016年开始,县域范围和林区内降雨逐年增加,2018年以来麦盖提县年降水量每年达到110毫米。
总体上,全县已形成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网格状、区域化相结合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在绿洲以东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条完整的林草锁边带全面筑牢各族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绿色屏障。
南北大道两旁,人工混交林带已郁闭成林。林下,草木茂盛,骆驼刺、罗布麻等各种野生植物尽情生长。“自然生态修复能力特别强大,只要稍加封禁,自然植被就以令人想象不到的速度疯长。现在,这片林下必须定期除杂,或者放牧,否则防火压力太大。”殷红海说。
他带记者来到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瞭望平台,举目四顾,无处不绿,甚为养眼。然而,在茫茫绿色中,有一处高大沙丘被无边绿色所包围。“沙丘已被完全固定,根本‘动弹不得’。这是我们特意保留的,就是为了证明,沙漠完全可以治理、可以变绿洲。”
其实,一路上,记者也留意到,有几处绿树掩映的沙丘上,都开始长草了。人工改造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绿进沙退”的伟力真是令人惊叹。
同时,治沙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打响,全县正以更大的决心、更足的勇气,向绿洲东边的沙漠进军。
在克孜勒阿瓦提乡,麦盖提县防风固沙胡杨苗圃内,苗木长势喜人、一望无际。
“苗圃是全县响应打赢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号召而谋划筹建的,面积1245亩,其中胡杨林1000亩,预计明年出圃各种苗木500万株,可满足6万亩治沙造林所需。这里也是全疆最大的胡杨苗木基地。”殷红海说。
目前,在全县各乡镇、林场等,累计完成育苗3200亩,主要品种有胡杨、金洋柳、沙枣、红柳、杨树、梭梭、四翅滨藜等。
本土化育苗是提高苗木成活率的重要因素。过去12年建成46万亩人工防风固沙林,苗木成活率达95%,苗木本土化成为提高治沙成效的关键。
“绿进沙退”的奇迹,仍在麦盖提上演。(曹云 尹素萍 陈烨)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