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鸟类遗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安家”
盛夏过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风拂动,湖面不时漾起层层涟漪,几只遗鸥正嬉戏玩耍,为这片大地带来蓬勃生机。
清风拂动的湖面上,几只遗鸥怡然自得
遗鸥是被人类认知最晚的鸥鸟,因此有了这样诗情画意的名字。作为一种珍稀鸟类,遗鸥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于草原、沙漠和半荒漠的湖泊和沼泽地,对栖息地有着极高的要求,也被称为高原上“最脆弱的鸟类”。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现的遗鸥繁殖种群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繁殖种群,也是全球首个以保护遗鸥及栖息地生态环境为主的国际重要湿地。
生态环境好不好,这里的遗鸥最知道。从数量一度急剧减少,到大量遗鸥再度选择回归“安家”,足见鄂尔多斯地区生态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
鄂尔多斯地处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但生物多样性尤为丰富。有700余种高等野生维管植物,30余种重点保护对象,300余种鸟类和近70种兽类。
每年3月底,遗鸥从渤海湾一带飞抵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月—7月繁殖,每窝平均产卵2枚,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4—26天。刚出壳的雏鸟绒羽是浅灰色的,嘴和脚均为黑色,出壳后的第二天就可以行走。8月底—9月初,成鸟带领幼鸟掌握飞行、觅食等生活技能后,先行离开繁殖地。10月中旬幼鸟向渤海湾一带越冬地迁徙。
“目前,保护区水域面积达8.6平方公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满足了遗鸥及其他鸟类的生存和繁殖需要。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保护力度,采取有效治理措施,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过境和栖息的鸟类数量也越来越多。截至目前,仅栖息的遗鸥数量就达3000多只,筑巢410余巢。”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苏雅拉图说。
长期以来,鄂尔多斯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内外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和地质地理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焦点。目前,鄂尔多斯已划定了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8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3385万平方公里,进一步强化生物安全管理。新建了蒙西科研中心和800余亩珍稀濒危植物扩繁基地,部署建设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从制度和技术层面强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关停了所有对保护对象有危害的工业项目,2012年以来从保护区迁出了70多家工矿企业。引进了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一流专家团队走进保护区,开展保护区内濒危动植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郝乐)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