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项目缘何落户白砂国有林场?
在福建省上杭县,有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杭白砂国有林场。这里不仅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更有一群为了林业事业不懈奋斗的人们。一段院士与林场的深厚情谊,正成为这里的佳话,也见证了林场在科技兴林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2021年4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多伦多大学地理系终身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国际遥感领域首席科学家陈镜明带领团队,首次踏入了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合作之旅。
陈镜明院士此次前来,计划建设关于天然林碳汇测定的试验平台。然而,由于试验条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这一试验项目迟迟未能落地。龙岩市林业局局长张田华在与陈镜明团队的深入交谈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项目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他当机立断,要求白砂林场成立工作专班,与陈镜明团队进一步沟通,并将试验平台所需条件进行清单化管理,力求在一个月内完成清单任务,为项目建设“打好基”“铺好路”。
白砂林场迅速响应,发扬“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场长邹秉章带领专技人员放弃周末双休,通过在地形图上勾画、山场实地勘察,在短短10天时间,就筛选出5个备选地址。通过与陈镜明院士反复沟通后,初步选定了2个备选方案。
陈镜明院士回忆起这段经历,不禁为龙岩市林业局的诚意和白砂林场的行动力所打动。
在一次选择试验地时,由于道路湿滑,张田华边走边向陈镜明介绍林场情况,没有注意到脚下的路况滑倒而受伤。尽管手臂疼痛难忍、全身沾满泥水,他仍不忘反复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陪同陈镜明院士找到最佳试验地址。经过几天艰苦的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陈镜明院士团队终于如愿以偿地找到了理想的试验地建设地址。
“走了中国很多地方都无法落户,要么当地林业部门畏难,要么误认为只是专家的事。像龙岩市林业局这样敢为人先抓改革、勤勉务实知创新的林业人,让人敬佩!”陈镜明院士团队被深深打动。
确定试验地选址只是迈出的第一步,后续的工作依然充满挑战。所选山场有三分之二不在林场经营区范围内,这让陈镜明院士不禁皱起了眉头。然而,张田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承诺。他带队前往省林业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连续一个多月放弃周末休息,奔波在林场的山头林区,帮助指导、督促项目推进。
试验地所在山场属集体所有,涉及3个村民小组、118户村民,需要办理林权流转,首先要征得这118户村民的同意。但该村村民大多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才回家,年轻人也大多出门打工,节假日才返乡。要在短时间内找到这118户村民协商、签字、按手印,是一件艰难甚至难以完成的事。
但林场的工作人员没有退缩,在场长邹秉章“白天完不成,晚上继续干”的激励下,林场工作人员每天晚上8点后提着手电筒进入村庄,挨家挨户上门解释、劝说、做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12点才返程。对于长年在外地打工的村民,林场特地派工作人员乘车前往与之沟通协调。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比如当地一位失踪十多年的村民,其家人没有为其未注销户口,派出所无法出具死亡证明,其兄弟也不愿替其在此次山场流转协议中签字,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但林场班子成员没有放弃,他们分头行动,通过向公安部门、法律部门咨询,与村委、村民小组联络,与失踪人员家属沟通协调等,最终解决了问题。
历经近6个月的努力,在征得118户村民的签字和按红手印,以及在镇政府、派出所、乡镇林业站、县林业局、村委、林权办、不动产登记中心等多个相关部门的签字、盖章后,1500亩山场的林权证流转工作终于在2021年12月底前圆满完成。
如今,陈镜明院士落户上杭白砂国有林场的世界首创“通量—大气—遥感观测”平台也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始终秉持“资源为本、生态为基、科技兴林、效益惠农”的经营理念,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科技兴林战略。通过“优政策、抓引进、搭平台、强服务”,吸引了众多顶尖人才和高端科研项目。目前,已有1位院士、2位国家杰青和25位教授的30余项林业科研项目落户林场,多个顶级科研平台成功搭建,全国十佳林场、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等国家级“绿色桂冠”也纷纷花落此处。(吴小霞)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