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老梨树
清晨的阳光正好,不燥不热,温婉可人,铺洒在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兰沃乡韩路村郁郁葱葱的梨园里,给满园的绿披上了金色的霓裳。
万亩梨园里,梨树繁茂的枝条围着枝干向四周铺展,壮实而圆润,疏密有致。有的枝条悄悄探到林间的小径外,仿佛想拉起对面恋人的手,有的枝条缀满果实已垂到地面。满树的小青梨偎依在梨树母亲的怀抱里,像一个个青嘟嘟的人参果,萌萌可爱。
韩路村党支部书记冯俊奎穿梭在梨园里,走走,停停,看看。他标准的国字脸,印堂发亮,虽布满皱纹但目光炯炯,刚毅淳朴。他一会儿摸摸梨树的叶子,一会儿看看梨树的果子,一会儿捧起梨树下的黄沙,一会儿摸摸根部嫁接的伤疤,像对待自己的儿子那样,目光里满是慈祥和爱怜。
冯俊奎在梨园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兰沃乡韩路村供图
穿过弯弯曲曲的林间小道,冯俊奎来到那棵梨树王面前。这棵老梨树,已经将近400年了,高8米,胸径1米,自然圆头形,树冠大而茂密,树型若巨掌,翠绿如盖,独木成林,足足有200平方米。
一抹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叶片,金色与绿色交织成绿玉金光的缤纷画卷。
冯俊奎围着老梨树走了一圈,心里像绿色碧波微微荡漾,往事像条金色鲤鱼一跃而起,荡漾着一圈一圈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
冯俊奎看着老梨树说:“梨树王,不怕你笑话,打我光屁股时,您就看着我长大的。这片梨园,可是凝聚了我们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啊!”
梨树王在风里点头,好像在说:“是啊!我不但看着你长大,也看着你的父亲长大。”
冯俊奎接着说:“这里曾是黄河故道寸草不生的沙窝窝,黄河数次改道造成黄沙弥漫,过去种什么都很难种活。我父亲那一代平沙丘治沙,将沙层下面的土翻上来,再深挖沟、深植树、深浇水。日复一日奋战多年,终于让沙地里长出了林海,黄河故道披上了绿装。可光绿起来不行啊,还要富起来,才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呀。气候干燥,水质盐碱,土壤沙化,在这样的土地上怎么才能种出致富果?”
老梨树在风里摇了摇枝条,仿佛骄傲地说:“你父亲那一辈经过广泛筛选,发现我们梨树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根系发达,最容易种得活、长得好,适应黄河故道的沙土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路村开始大规模种植梨树。”
冯俊奎看着一望无际的万亩梨园,突然想起梨树差点毁在他手里。
一只鸟儿飞上梨树枝头,啾啾鸣叫着,不知是赞赏他,还是嘲笑他。
他仿佛在自言自语,又仿佛在跟小鸟说:“那时种的是杜梨,结出来的梨又酸又小,吃不成也卖不了。”
“砍了种庄稼,或者外出打工,都比这破杜梨强!”村民们产生了要砍树种庄稼的念头。
冯俊奎苦苦相劝:“固沙是关键,千万不能砍。砍了树,风沙就会再次卷土重来。”
村民们说:“那也不能让我们喝西北风呀!”
只能先想办法保住树,再寻找致富路。为了保住这些梨树,冯俊奎天天派人巡逻。晚上,村民掂着棍子和手电筒打更,可巡逻的人也都是村上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面子上过不去,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砍伐梨树还是时有发生。
“保不住梨树,怎么对得起老一代的治沙人,我的老脸往哪搁?”想起那段往事,冯俊奎沉思良久。
后来,他找了分管林业的副县长,联合林业部门、公安部门,对砍伐古树的村民依法处理,谁砍古树就拘留谁,才刹住了砍树风,保住了梨树的命。
一阵风吹来,梨树叶子哗哗作响,好像在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光靠打、看、管也不是办法,既要保住树,又要让群众致富,才是好路子呀。”他带领村民代表到河北、东北、重庆、苏州等地考察学习嫁接技术,将好看好吃的果梨嫁接到杜梨上,既保留了杜梨根系发达、横向蔓延的固沙效果,又让树冠上结出好吃的各种水果鲜梨。大雪花梨、秋白梨、安梨、红宵梨、五香面梨、鹅梨、绿宝石等近30个品种应有尽有。挂果之后结出来的梨不仅品相好,而且特别好吃。他又到处联系销路,很快打开了销路。
从那时起,老百姓信服他,个个愿意跟他干。他也先后获得“全国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他带领村民围着韩路村,立足万亩梨园,修建梨园宫、结义园等景观,建设林间栈道、观景台,举办梨花节、采摘节带动生态乡村旅游。
现在围着梨树王向四周辐射,有1万多亩,35万棵梨树。万亩梨园面积之大、树龄之长、品种之多、栽培历史之久,无愧于“中华第一梨园”称号。2022年,韩路村人均70棵梨树,全村960户,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有300多户。
冯俊奎沿着长长的栈道走上观景台,四周眺望,万里葱绿,碧海泛波,让人心旷神怡。
“日子过得真快!”冯俊奎喃喃地说。
是啊,梨花节刚刚过去,那雪白的梨花似乎还在他的脑海里,眼前已经是果实累累了。
“多好啊!黄河故道黄沙弥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生态旅游绿色发展的道路终于实现了,几代人防沙治沙脱贫致富的梦终于实现了!”
冯俊奎想着想着,突然觉得自己仿佛融入万亩梨园之中,也变成了一棵老梨树。(孙利芳)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