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总关情 苍劲永绵长——四川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纪实
一树总关情 苍劲永绵长
——四川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纪实
大雨入林,剑门关古镇翠云廊内,一株株参天古柏苍翠欲滴。
翠云廊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2023年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考察了翠云廊。他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梓潼段古柏群
古树长成并非一朝一夕,那苍老的虬枝、斑驳的树皮,以及一圈圈隐约可辨的年轮,是历史洪流中一束明澈的光,照亮人与古树名木和谐共生的文明之路。
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留存下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据四川省2023年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全省现有古树名木71578株,涉及72科189种,其中一级古树10833株、二级6376株、三级54272株、名木97株。
近年来,四川省林草局及相关主管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不仅让众多古树名木焕发生机,更将爱树护树的理念深深植入巴蜀儿女的血脉,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
建章立制 为古树名木保驾护航
“我俩是古柏保护制度的见证人、落实者。”在广元市剑阁县汉阳镇,原党委书记张大军将古柏保护正式移交给了现任党委书记张轩。
“在老书记手中接过这份责任,既有光荣也有挑战。剑阁县的蜀道翠云廊保存得如此完好,正是得益于一任接着一任、一代接着一代把古树保护当作重点工作来做的成果。”张轩介绍,为了保证古树保护无死角,剑阁县按照“一树一人”巡护原则,组建了县乡村组网格化保护体系,50余名当地群众成为专职古柏守护员,让保护工作真正走到古树旁、走到树荫下。
说起古树保护,剑阁县的百姓可谓头头是道、饶有兴趣。这份自信缘于千百年来蜀人早已把对自然、生命、文化的理解渗透到对古树的敬畏中。
史载明正德年间:“州官离任交接时要清点行道树”,将植树护路作为州官离任升迁的考核标准之一,此制度沿袭至今,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出台的《剑阁县蜀道古柏离任交接制度》,将古柏数量及生长状况等作为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离任交接重要内容和自然资源审计范围。与过去相比,离任交接不再仅仅关注数量变化,而更重视古柏的综合状态,交接对象范围也扩大到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护林员等。
跨越千年的守护将蜀人与古树紧紧相连。从广元看四川,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历来是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省委常委会第83次会议要求:“切实把古树名木保护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动综合保护,使古树名木成为凝聚人心、记住乡愁、留住记忆的重要载体。”
绵阳平武珂楠
“要为古树名木上法条、立规矩、聚能量,用心用情守护这一弥足珍贵的资源,使之生命长续、代代相传。” 四川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洛桑达瓦表示。
2019年,在完成全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于次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四川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随后,制定出台《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三年行动方案》《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专题报告》《四川省千岁古树名木保护三年行动方案》等多项保护政策,积极争取和安排资金7000多万元投入重点古树群、古树保护小区等建设。
在南充市西充县百福寺村古柏树群中,一对千年古柏树树底相连,枝叶相依,被当地民众亲切地称为“夫妻树”。如今,它们又多了新时代“数字管家”。
“只要用手机扫一扫标牌上的二维码,每一株古树名木的家族信息、保护等级、树龄等相关信息一目了然。”西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森林病虫检疫站站长张鑫介绍,“二维码”就是给古树名木挂上“身份证”,借助智能化、数字化管理让所有古树名木信息全部清晰可见。
目前,四川7万余株古树名木均已“领证”。
“在完善古树名木保护机制中,我们尤其突出林长制引领,2023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的第三号总林长令,要求各级林长坚决扛起古树名木保护的政治责任。”四川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陈思慧介绍,全省各地不断创新“林长+”等模式,构建完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新机制,为古树名木保驾护航。
科技创新 让古树名木生息绵长
“古树长势良好”“枝梢完整”“树叶生长情况正常”……古树下,成都市植物园“古树医生”王红一边观测一边在记录本上写下观察日记。随后,王红蹲在树下,拉开卷尺,找到树干距地面约1.3米处,开始测量古树胸径……
王红一边测量一边介绍:“给古树名木体检的过程和人们去医院就诊是一样的,工作人员需要对树木‘望闻问切’。有时需要做B超,有时则需要采集枝叶、土壤等来检测病虫害情况。”
为了有针对性地处理古树名木的健康问题,王红所在的“古树医生”团队除了定期为成都市古树名木健康体检外,还为各区市县的古树名木主管单位提供技术服务。
“树木与人类一样,遵循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如何使其延年益寿,是当前古树保护研究的重要课题。”陈思慧介绍,“为古树体检只是第一步,以体检报告指导实施复壮等专业养护才是古树保护的最终目的。”
江油辛夷古树群
四川逐步加强古树名木专业养护。制定出台《四川省古树名木管理养护和复壮技术规程》,先后编印两批《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典型案例》,同时加强树龄测定、空腐检测、衰弱原因分析等科研攻关及新技术应用,并形成“一树一策”养护方案。此外,《四川省千岁古树名木保护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将加快构建包括千岁古树名木诊疗、复壮专业队伍建设在内的保护体系,用3年时间,实现全省古树名木尤其是千岁古树名木整体健康水平普遍提升。
全省各地聚焦症点,强化科技赋能,多措并举开展保护行动。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设立基于土壤分析的古树精准复壮研究项目,致力于通过分析衰弱古柏叶片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相关理化特性等,揭示古柏健康与土壤理化特征关系,为其精准养分管理和复壮养护提供参考依据。
在绵阳市西山公园内,一株622岁的紫薇树以其美妙身姿闻名于当地,成为公园的“镇园之宝”。这株紫薇高约5米、冠幅约4米,树形优美,光滑的树干盘错交织,仿佛一位翩翩起舞的少女。
1988年,绵阳市西山公园将其买下并进行移植,当时因这株紫薇年岁已高,生长状况不容乐观。为了保护这棵造型优雅的古树,工作人员对其腐朽部分进行消毒、治疗,并将树池扩大,科学搭配土壤,使其长势逐渐好转。如今,每到夏日,粉红色花朵点缀枝叶间,宛若精致的发簪穿过秀发,其散发的独特魅力常常惹得成群游人树下注目。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文宝表示:“古树名木保护是长期的过程,在对古树进行单株保护与复壮的同时,也要注重古树群落的整体保护,如进行古树地上地下生存环境整治、群落结构调整优化等。从科研、监测、宣教等多方面出发,建立综合保护和长效保护机制,实现古树群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接续 护古树名木永葆生机
谷雨时节,德阳市什邡师古镇红豆村的千年红豆树在微风中悄然绽放,满树雪白的红豆花呈现出难得一见的盛景。
“这棵红豆树历经千年风霜依旧充满生机,看着它我们就能感受到美好与安逸。”红豆村党支部书记鲁跃明站在树下,眼含泪光回想起惨痛的记忆,2008年汶川地震中,红豆村受地震影响房屋损毁严重,遍地废墟,漫天灰尘,百姓苦不堪言。也正是那时,这棵红豆树依然巍峨矗立,枝繁叶茂,仿佛一位充满智慧的老者带给人们继续生活的勇气。
古树有灵,承载巴蜀记忆。从古蜀文明三星堆八棵“青铜神树”,展现五千多年前古蜀人对树的无比尊崇,到剑门关蜀道翠云廊,目睹秦汉至明清川人栽桑植柏的传统美德;从道教圣地青城山,张天师手植古银杏,见证中国道教文化1900多年发展历程,到阿坝金川古梨树,春华秋实岁岁更迭,恩泽大渡河畔藏羌儿女数百年……古树名木,广布巴山蜀水,攸关根脉的传承,印刻文化的厚重,寄予巴蜀游子心中浓浓的乡愁。
“过去这棵树是零星开花,但像前段时间那样全树开花,十分罕见。”村民许隆毅站在树下说道。
雅安千年红豆古树开花
在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生长着一株约2700岁的雅安红豆树,树冠重叠九层,密如云盖,遮阴700多平方米。为保护这棵古树,后盐村形成习俗:每年3月至5月,后盐村一年中降水量最少的时候,村民自发去河边挑水浇树,助其生长。
红豆树也为后盐村带来“流量”。依托红豆树品牌,后盐村打造了“红豆相思谷”3A级景区,形成集民宿、景区和传统村落于一体的发展模式,有力带动了当地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
四川省林草局副局长王平表示:“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四川的历史、风土和根脉。近年来,四川把保护古树名木与自然保护、历史文化、乡村民俗传承以及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观赏、旅游潜能,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效融合,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省级古树公园,组织开展古树名木认养保护行动,积极参加国家级最美古树评优推选,广元剑阁柏、雅安红豆树、峨眉山楠木古树群等入选‘中国最美古树’、全国‘双百’最美古树群等榜单,成为美丽四川的又一张靓丽名片,也为新时代古树名木保护发展赋予新的内涵。”
为营造全社会爱护古树、保护古树、弘扬古树文化的良好氛围,四川不断创新宣传手段,在全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进宗教场所宣传活动。赏古树风姿、拍古树风景、游古树栈道、听古树故事,已成为一种追崇、一道景致,也培塑着人们对古树名木的敬畏与喜爱,营造出全社会爱护古树、保护古树、弘扬古树文化的浓厚氛围。雅安市组织创作古树名木诗词歌赋活动,西昌市建成省内首个古树名木主题展览馆,成都市开展古树探秘、打卡徒步线路等古树赏游活动……
回望蜀道翠云廊,这份跨越千年的灵动之美,经由世代守护者的心血与汗水精心浇灌而成,它不仅是一幅生动展现国家风采的壮丽画卷,更是一部承载着生态保护智慧与经验、跨越时间长河的历史典籍。(王江江 果叮咚 王意迦 吴显明)
(四川省林草局供图)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