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常山深化集体林改拓宽资源转化路径

近年来,浙江省常山县以增值化改革为驱动,以强村富民为目标,挖掘经营权证金融属性,激活林业资本市场,迭代升级产业转型,促进林业资源价值化、产业化,进一步拓宽林业资源价值转化新路径,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应“双增长”。

以服务林农为导向推行林地连片化

围绕“林农是否有意愿?是否有收益?收益是否有保障?”常山县引入现代化的林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破解林地细碎化问题,并整合林业产业链上下游,提高林业的整体生产效率,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项目落地繁、流转难、程序多、选地难,常山县以实现林地适度规模为目标,实行“村集体预流转+资源预登记+信息预发布”流转体系。由村集体统一收集林农零散林地,提前开展林地资源调查,调查立地条件、树种、坡度、林权证等信息。同时,将已签订预流转协议的林地以村为单位登记至县两山合作社生态资源云脑平台,形成县集中连片林业资源“一张图”,实现连片林地资源可视化和多方信息共享。

依托常山县生态资源资产交易中心,预发布林地资源林地条件等信息,搭建与社会主体的交易桥梁。全县乡镇街道分别选取1个行政村作为“预流转”试点村,试点村全村可流转林地流转率超95%,实现连片化、规模化。建成预流转体系,便于掌握全县林地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服务林农、大户等多样主体,便于项目落地、稳定流转价格。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流转模式化

围绕“流转是否符合市场运行规律?是否充分发挥林地效益?是否利于产业良性发展?”常山县探索流转模式化,不同资源禀赋下,不同的流转模式有助于促进林业资源优化配置,使资源流向更有效率的使用者手中,也使林农获得更多经济收益。

常山县创建两大大经营模式,探索以“农户+村集体+投资主体+国资公司”为基础的运营模式,不同资源、产业及立地条件下多样组合,选取更有利于林农增收的类型。

在资源集中、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以“农户+村集体+投资主体”组合,由投资主体主导经营,村集体服务投资主体,协作投资主体迅速导入产业。天马街道和平村、天安村等村引入浙江恒寿堂柚果有限公司种植香柚2740亩,农户可一次性获每亩租金收入2600元,村集体每年每亩收入管理费60元,受益农户达1000余户,户均年增加收益4467元。

在资源分散、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则以“农户+村集体+国资公司”组合方式,由国资公司主导运营。常山县实施中央油茶奖补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新造林5年内由农投企业负责管护,5年后达到初产期,除芳村镇、新昌乡2000亩精品油茶示范基地由村集体自营外,其他部分交付至村集体或油茶企业。交付后初产收益约为每亩500元,预计收益以每年每亩500元递增,快速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

同时,常山县重点打造“两柚一茶”县域产业,流转土地1.2万亩,培育香柚苗木100万株,建成占地面积112亩的“宋柚”产品加工厂。2023年,“两柚一茶”总产值达40亿元。聚焦“一滴油”产业,发布“油茶新政十八条”,对全产业链各环节加大扶持力度,改造提升低产低效油茶林2万余亩,打造600亩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2023年油茶籽产量8250吨、油茶全产业链产值13.09亿元。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实施产业增值化

围绕“产业是否可持续?是否有助于挖掘附加值?是否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实施产业增值化,提升林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实施产业增值化,可以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林产品质量和效益。同时,也可以促进林业产业链完善和延伸,为林农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加强林产品开发。成立浙江大学-常山县油茶产业联合研究中心,以“政产研学会用”协同模式助力油茶产业振兴,开展油茶创新研究,推出山茶油玉米肽、山茶油神经酸、卸妆油等衍生产品。以特种纸制造为切口,建设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以非木纤维为原料的新工艺纸浆生产线。浙江鹤丰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竹浆项目,以自制浆和商品木浆生产食品卡纸,2024年预计毛竹年使用量14.7万吨(以风干计),年销售收入约3.5亿元。

实施碳汇试点。实施全国首批CCER造林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及省内首个油茶碳汇先行基地建设项目,设立县“两山合作社”为林业碳账户一级账户开发主体,目前已实现5878亩森林经营类及8700亩造林类地块碳汇流转收储,核证开发碳汇9133吨,预计收益可达200余万元。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在办理涉林案件中适用林业碳汇补偿机制开展生态修复的实施意见(试行)》,推出“碳汇+司法”生态损坏补偿,目前已有6名被告人以每吨100元的价格认购司法碳汇,总计出售碳汇37万元。(赵希元 方茹意)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