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枸杞让中国西北荒漠“披绿生金”
新华社银川7月7日电 题:小小枸杞让中国西北荒漠“披绿生金”
新华社记者刘海、谢建雯、马思嘉
49岁的胡玉柱未曾想过,家乡这片10多年前寸草不生、让人想逃离的沙地荒滩,如今变得郁郁葱葱,红果满枝头,她和乡亲们的生计也得到保障,改善了生活。
改变,很大程度上源于小小的红果——枸杞。枸杞是中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药用历史达3000余年。作为中国枸杞核心产区,宁夏枸杞贵在道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唯一明确可以入药的枸杞。
胡玉柱家住宁夏中宁县鸣沙镇五道渠村,她的家乡中宁县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枸杞之乡”。眼下正值宁夏枸杞采摘季,她和工友们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鸣沙镇玺赞生态枸杞庄园采摘枸杞鲜果,这些鲜果随后将被制成枸杞干果、锁鲜枸杞和枸杞原浆等不同产品出售。
位于宁夏中宁县鸣沙镇的玺赞生态枸杞庄园(2024年7月3日摄)。新华社发
“采一斤枸杞鲜果能挣2.5元,我一天至少能采六七十斤,手快的能采100多斤呢。”正说着,胡玉柱的篮子里已经盛满红彤彤的果实。“真想不到,过去这个地方沙子刮起来迷人眼,天阴沉得吓人,吃完饭的碗底都有沙子。现在枸杞树绿绿的,果子红红的,空气好,收入也好。”
鸣沙镇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曾经风沙肆虐,境内沙地、盐碱地较多,农作物很难成活。同时当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2013年起,玺赞在鸣沙镇打造万亩生态枸杞种植基地,对周边荒滩、盐碱地进行综合改造利用。
“有时候一晚上风沙过去,20厘米高的枸杞树苗就找不见了。工人早晨起床,帐篷被沙子堵住是常事。”玺赞生态枸杞庄园生产中心副主任朱小兵回忆,尽管如此,大家仍没日没夜地抢工,为来年4月的种植做准备。2014年春天,荒芜的土地上种下了45万株枸杞苗,九成都活了下来。
玺赞生态枸杞庄园生产中心副主任朱小兵在查看枸杞长势(2024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在宁夏19个种植枸杞的县市(区)中,大部分位于中部干旱带,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枸杞耐旱耐盐碱,随着种植面积扩大,不仅为荒滩披绿,而且成为当地重要的富民产业。
吴忠市红寺堡区是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区,发展枸杞产业成为当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多年来,通过枸杞种植基地引水滴灌植树造绿,一座座枸杞园渐成规模。
在位于红寺堡区大河乡的百瑞源生态枸杞种植基地,近千名采摘工人在枸杞地里穿梭忙碌。这片3000亩的绿洲,10多年前还是一片飞沙走石、寸草不生的荒漠。
工人在贺兰山脚下的百瑞源枸杞庄园摘枸杞(2024年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荒漠里种植枸杞非常困难。为从源头保证枸杞品质优良,基地采用标准化种植模式,眼前这些管带是我们利用现代节水灌溉方式,把黄河水从几公里外提上来,再通过水泵输送到枸杞跟前,同时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精准滴灌和追肥。”种植基地总经理马涛说,如今,越来越多村民依托在枸杞地务工和收获季采摘增收致富,采摘高峰期日均用工约1500人。
“基地每年平均用工约5万人次,不仅有红寺堡本地民众,还有周边县区务工人员,每年支付劳务费用700余万元。”马涛说。
枸杞产业是宁夏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截至2023年底,宁夏枸杞保有面积32.5万亩,鲜果产量32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290亿元。宁夏枸杞产业直接从业人员27万余人,分别参与到种植、加工、流通、销售等生产环节中,其中种植环节人员占比最高,有13万余人。
“荒漠绿了,枸杞红了,家乡美了,农民富了。过去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现在培育特色产业,带给枸杞人满满的成就感。”宁夏枸杞协会会长郝向峰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