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天坑群:天坑数量和分布密度居世界首位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技术团队在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拟创建区开展地质遗迹景观调查时,发现大石围天坑群区域共有大小天坑29个,分布密度达3个/k㎡,是目前已知世界天坑数量最多、分布密度最大的天坑群。

大石围天坑群位于西南岩溶公园拟创建区的百色乐业片区。技术团队采用资料收集、路线调查、综合研究等方法,查清了天坑群的自然地理背景、地质景观特征和地貌演化过程,对大石围天坑群在地质学、旅游学、生态学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开展科学评价。

根据野外勘测结果和查阅文献资料,大石围天坑群主要形成于2.5亿年前的巨厚层碳酸盐岩中,是百朗地下河洞穴崩塌露出地表所形成的岩溶负地形,呈串珠状分布,规模各异,形态多样,是世界罕见的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大石围天坑群演化序列清晰,系统呈现了由地下到地表的岩溶地质演化过程,是全球天坑地貌发育演化的杰出范例。同时,由于天坑四周都是陡壁,垂直深度大,人为干扰因素少,底部生长着茂盛的植被,原真性与完整性保存完好,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天坑群已知有维管植物1033种和野生脊椎动物403种,其中包含有不少珍稀濒危物种。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邓亚东介绍,大石围天坑群是“天坑”理论体系的摇篮,是“天坑”一词走向全球的始发点。迄今为止,全球已确认的天坑数量超过300个,其中有270多个分布在中国,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天坑大国”。

大石围天坑群作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拟创建区喀斯特地质遗迹景观的典型代表,完整记录了岩溶地貌的演化过程,是“天坑”发育演化的典型模式地,也是众多濒危和特有动植物的自然栖息地,具有突出的科学保护价值。(邓亚东、韦苏宁)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