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好一条乡村产业带

农兆强,是广西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的青年,今年28岁。接过父亲的班,成了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弄岗保护区”)护林员。他每年收入约10万元,其中护林收入2.4万元,另外7万—8万元的收入全部来源于观鸟、拍鸟服务。

2008年,弄岗穗鹛在弄岗保护区被发现,成为由新中国鸟类学家发现并命名的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鸟类,轰动一时。弄岗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非经批准不得进入。于是,紧邻保护区边缘、常有弄岗穗鹛等珍禽异鸟现身的这个边陲小山村令观鸟爱好者们趋之若鹜,给这个贫困村带来了商机与活力。

中国绿色碳汇网

研学活动大多只观鸟不拍摄,租用观鸟棚每人次一二十元即可。刘晟源摄

鸟类跟人类很亲近,常到林边村边觅食、饮水。当地村民投其所好,在鸟儿喜欢的地方筑个小水坑,每天投放虫子之类食物,选择10来米甚至更近些的地点搭建伪装棚,棚布上设有若干比人脸略大的观鸟洞,提供给观鸟爱好者隐藏拍摄。根据鸟儿的“上镜颜值”,每个洞一天租金50—200元不等。如果只观鸟不拍摄,则每人次10—20元。

每年5—6月,以弄岗村为中心,弄岗保护区周边乡村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是大多数鸟类的繁殖期,平时难得一见或拍摄不到的鸟类抚育雏鸟、精彩捕食的场景,这个时候可以大饱眼福。

在弄岗村版牌屯,周高龙原本以种植甘蔗为生,看见同村“鸟导”靠鸟发财,自己也恶补鸟类知识。他无意中发现自家房屋旁边大树上常有蛇雕出没。蛇雕作为一种猛禽,摄鸟发烧友极感兴趣。于是,他试着买来小蛇投喂,蛇雕竟然飞下来将其叼走。周高龙坚持投喂,并在自家院子搭建观鸟棚,招揽摄鸟发烧友前来。等大家在观鸟洞内架好“长枪短炮”,周高龙喊一声“开始了呵”,便将小蛇高高抛到空中,蛇雕立马俯冲下来,半空中抓住小蛇,展翅飞回巢中。整个猛禽叼蛇的精彩瞬间,也就短短几秒钟,但其每天姿态动作各不同,令摄鸟发烧友直呼“过瘾”!周高龙一天投喂两次,一个观鸟洞机位涨到150元,依然场场爆满。个把月后,幼鸟翅膀长成独自飞走,那只大蛇雕也飞离了。周高龙则到城里买了辆新轿车,高高兴兴开回村。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条新俗语:“弄岗有一怪,破洞数着卖,一个五十百把块!”这样的观鸟棚,星罗棋布散见于弄岗保护区周边乡村,有的建在村旁、有的搭在山边、有的深藏密林,各有其主,各揽其客。

农兆强的父亲农伟宏是观鸟村的第一位“鸟导”,也是陇亨屯第一家民宿的创建者。2014年以前,弄岗观鸟摄鸟热刚刚兴起,村里还没有餐饮住宿服务,外来客都是自带帐篷和食物。农伟宏就此发现商机,将自家房子改造扩建,起名“印支绿鹊民宿”。民宿附近、山顶林间都有他搭建的观鸟棚,棚子不远处也建有小水池、投喂点。客人到观鸟棚摄鸟,按洞收费。如果需要帮扛设备等上下山,则加收100元左右劳务费。后来,村里人、外村人有样学样,“鸟导”、民宿很快多了起来,服务链条顺势延伸。外来客一个电话,“鸟导”兼民宿老板会驾车到机场、车站,包接包送,“一条龙”服务到家。弄岗村近200户通过向导、交通及食宿等服务,户年均增收2万元左右。

张文杰之前和丈夫在南宁经营餐饮、做校外培训。2018年,两人回村探望父母,目睹观鸟产业兴起,激发起返乡创业的热情。二人先办“弄岗田园”家庭农场,为露营客人提供饮食。具有培训经验的张文杰随即与弄岗保护区合作,创办“万象研学公司”开展研学活动。张文杰说:“返乡创业兴业,比城市更有奔头,发展前景更好!”

2017—2019年期间,龙州县党委政府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以弄岗村陇亨屯为中心,逐步完善观鸟基地周边村屯的道路硬化、改厨改厕、排水排污管网、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实施亮化工程,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和观鸟摄鸟活动的便利性、舒适度。

截至2023年底,保护区周边先后有10个村屯344户1422人参与观鸟摄鸟服务或从事相关服务,建成观鸟民宿20余家,产生观鸟导游40余人,形成独具特色的环保护区观鸟产业经济带,被称为广西生态脱贫的成功典范、乡村绿色振兴的全新模式。

保护区多年的监测数据表明,科学规范、合理有度的观鸟摄鸟活动及其适当地投喂,没有对鸟类的正常栖息繁殖产生不良影响,充足的食物来源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鸟类种群稳定和壮大。人们的自觉保护有利于鸟巢完好顺利孵雏,并且减少、防止蛇类等鸟类天敌对雏鸟的侵害,有效增加了鸟类的繁殖成功率。当地群众从观鸟经济中获得可观收入,也大大提高社区居民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积极性,形成人人自发保护的良好氛围。

如今,弄岗村已经成为全国观鸟胜地。弄岗保护区联合龙州县,先后在这里举办了六届中国·龙州“秘境弄岗”国际观鸟节暨“爱鸟护鸟 生态龙州”绿色论坛、秘境弄岗鸟类摄影大赛等活动,在祖国南疆打出了一张亮丽而独特的新名片。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