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保护促进和谐共生——林草“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之三

雪域高原,藏羚羊肆意驰骋,逍遥自在;竹林幽幽,“国宝”大熊猫惬意玩耍,萌态十足;无边林海,东北虎豹王者归来,威风凛凛;热带雨林,海南长臂猿自由荡跃,嬉戏林间……

我国首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恢复向好,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的最美国土,处处生机盎然,尽显万里河山的多姿多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

近年来,国家林草局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出发,系统谋划、同步推进自然生态高水平保护、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夯实生态之本、奠定发展之基。
image.png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谷宝臣 摄)

建设国家公园

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精华

国家公园是自然之瑰宝,是集合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体。建设国家公园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项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把国家公园建设作为“国之大者”,充分彰显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印发实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方案;从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正式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制定第一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从发布《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到推进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厚积薄发,“十年磨一剑”。我国国家公园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整体性重构。
20238月,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重磅发布系列重要成果,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国家公园建设创建有序推进。四部委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擘画了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宏伟蓝图。首批5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发布、管理机构组建加快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和5个管理分局组建基本完成。开展首批国家公园勘界及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建设成效评估。稳妥推进新一批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优化布局国家公园建设项目,重点支持科研、监测、宣教等平台建设。

首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恢复向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添丁进口”,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超过50只、60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637只。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一批新物种。
image.png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孟志军 摄)

国家公园民生福祉得到有效改善。

首批国家公园共选聘3万余名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护,积极发展生态茶园、自然体验、生态游憩等绿色产业,推进地役权管理、商品林赎买等生态保护措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冲突,社区居民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启动实施示范村屯建设、黑木耳提质增效等一批民生项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扶持发展食用菌、茶叶等替代产业。武夷山国家公园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三江源国家公园17211户牧民实现“一户一岗”全覆盖,户均每年获得工资性收入2.16万元。

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涉及700多个现有自然保护地。分布着50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和2.9万种高等植物,涵盖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遗产最精华、自然景观最独特、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严格保护起来,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标志着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进入高质量建设阶段。

中国国家公园,正在向世界展现中国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示范、全民骄傲的国家象征。

image.png

三江源国家公园

强化建章立制

严格自然保护管理

我国建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然保护地也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就是要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的制度体系。

近年来,林草部门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制度机制建设。

发布实施第一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制定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创建设立材料审查等办法,出台国家公园设立规范、总体规划技术规范等5项国家标准。制定《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加快自然保护地规划审查审批,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标准体系。2023年批复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完成2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审查和5个详细规划批复。

明晰局省工作边界,完善局省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国家主导、央地共建、权责对等、职责清晰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image.png

武夷山国家公园

——坚持立法先行,推进法治建设。

加快立法进程,将国家公园法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一类项目,推进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印发《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健全国家公园创建设立制度体系。

持续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监测,派发遥感监测人类活动疑似问题,跟踪督促重点问题整改。开展自然保护地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各地不断探索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统一执法形式,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青海创建国家公园警察总队,会同园区资源环境执法机构开展执法;福建增设“国家公园监管”执法类别,授权武夷山国家公园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应运而生;海南以省政府令形式,授权省森林公安局及所属机构履行42项国家公园行政执法职能。

2023年,联合开展“绿盾”“碧海”专项行动,查处涉自然保护地违规问题。联合多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等野生动植物专项执法行动,查办野生动植物案件。组织各地接收海关罚没珍稀木材和象牙及其制品。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整合优化。

针对自然保护地多头管理、交叉重叠和碎片化孤岛化等问题,20202月,启动了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经过多轮修改完善,形成了《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整合优化方案落地后,自然保护地布局更加合理,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冲突将得到有效解决,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7%以上。

一系列制度举措,为高质量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夯基垒台、保驾护航。
image.png

大熊猫国家公园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近年来,通过统筹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缓解人兽冲突,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成就。特别是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首批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社区共建、产业转型等多个领域发生新变化。如今,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盖度明显提高,“中华水塔”丰盈常清、碧水东流。珍禽异兽不断回归,过去难得一见的珍稀动物雪豹频频亮相,野牦牛、黑颈鹤等高原野生动物在此安家繁衍。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虎啸山林”得以重现,虎豹跨境迁徙通道的建设实现东北虎、东北豹扩散定居,野生东北虎幼崽存活率从试点前的33%提升到50%以上。
整合后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不仅保护了大熊猫这一旗舰物种,同时也照顾到栖息地所覆盖区域的金钱豹、雪豹、川金丝猴、羚牛、小熊猫等其他特有物种。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近两年新增3只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仅存27只增加到目前的637只。

武夷山国家公园近3年新发现物种14个,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黑麂等一批旗舰物种,时隔10多年重新现身武夷山。

保护自然生态还需要科技力量赋能加力。除了先后建立的海南长臂猿、亚洲象、穿山甲、麋鹿等旗舰物种保护研究中心,在自然保护地内也设立了一大批科研工作站和监测站点。

智慧管理下的国家公园,更是处处充满“科技范儿”。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可实时传输的无线红外相机等野外监测终端已有两万余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覆盖国家公园全域。三江源、武夷山等国家公园内广泛应用智能化自然资源监测评估和管理系统。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大熊猫遗传数据平台,掌握了500余只大熊猫的DNA档案信息。整合资源建立了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科研合作平台。

2022年,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先后在北京、广州设立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2023年,印发《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明确再遴选14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制定国家植物园设立规范,逐步构建国家植物园体系。

同时,着眼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力缓解人兽冲突,调整发布“三有”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收录野生动物1924种,将种群数量偏高、致害严重的野猪调出名录范围。

除了这些可感可触的变化,国家公园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自然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生态文明思想广为传播。制作播放54K纪录片《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电视端观众和互联网触达超13.5亿人次。央视推出的《秘境之眼》栏目播放自然保护区红外摄像机抓拍的野生动物自然活动场景,5年来已播出1700多期,总触达超200亿人次,实现了人与野生动物“不被打扰的相逢”。

人与自然,万物共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成为严格保护生态的重要标志,成为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魅力窗口。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可以看到中国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的不懈努力,还可以看到神州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美丽新画卷。

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正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阔步迈向现代化美丽中国的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