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赋能美丽宜居重庆

湿地+”赋能美丽宜居重庆

在重庆,湿地被赋予很多功能,承载了不同的使命。融入美丽重庆建设,湿地能够提亮城市颜值;探索湿地与生态融合,各地贡献了不同的治理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湿地赋予农旅融合新动能;针对城市品质提升,湿地起到了城景融合、创造宜居生活的作用。换个视角,可以读懂重庆湿地+”背后的发展逻辑。

中见大

湿地扮靓美丽重庆

重庆各地小微湿地星罗棋布。小微湿地虽小,作用却很大。

2023816日召开的美丽重庆建设大会指出,要着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强化生物安全管理。

重庆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市委、市政府明确将自然生态保护纳入美丽重庆建设体系,对全市湿地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

接下来,重庆将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栖息地恢复、退化湿地修复、增殖放流、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等工程,全方位推进湿地修复,让一个个小微湿地串珠成链,形成遍布巴渝大地的湿地生态系统。

丰都县将小微湿地纳入龙河流域治理,经过对山洪沟的生态治理,对河岸林、河漫滩植物的优化,形成了独特的岸绿、水清、河畅、景美的人水和谐湿地村居景象。开州区围绕雨水花园、生物沟、生物洼地、青蛙塘、蜻蜓塘等小型湿地工程,着力打造小微湿地群落。各地通过打造一个个美丽湿地,扮靓了重庆的好山好水。

然成风

小微湿地创新治理模式

小微湿地治理讲究因地制宜。黔江区阿蓬江湿地、巫山县大昌湖湿地是其中的代表,这两个湿地2023年成功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image.png

阿蓬江湿地打造湿地+水质净化样板。工程实施后,对保护阿蓬江湿地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昌湖湿地打造湿地+自然修复样板。三峡库区蓄水后,长江支流大宁河水位抬升,千年古镇大昌镇沉入江底,两个大回水沱之间形成了大昌湖。由于成湖原因特殊,河水流速变缓,面源污染严重。经过持续生态修复,大昌湖湿地和水体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梁平区猎神村推行湿地+地灾防护治理模式。猎神村曾有5座石膏矿,2017年当地关闭了石膏矿,划定了生态保护区域,大力开展矿区生态修复。通过修复小溪、梯田和水塘,打造小微湿地生态链,在构筑美丽乡村的同时,加强了对地质灾害的防护。

以浅丘平原、水网密布为特征的渝西区县,同样加大对湿地的治理力度。荣昌区用10年时间将昔日烂泥沟打造成为景美岸绿的荣峰河,入选全国最美家乡河;潼南区围绕涪江岸线,打造潼南滨江湿地公园,成为城市绿肺和郊游胜地。

湿情画意

带来乡村振兴新动能

小微湿地改造,为乡村振兴带来额外动能。

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走遍了重庆所有区县,带领团队参与多个乡村湿地治理项目。小微湿地改造成微景观后,民宿就兴起了;小微湿地形成群落,又可以升级为湿地公园,为乡村游提供新的抓手。袁兴中说。

巫溪红池坝是典型的高山草场+湿地风貌,当地通过生态扶贫,将这里打造成重庆市首屈一指的乡村游头牌景区。

城口亢谷湿地周边村组同样成为集星级景区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度假胜地。村民们将住房改造成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石柱县冷水镇和黄水镇不仅是避暑胜地,还是全国莼菜产业高地。两个高山乡镇拥有大面积的湖库和水田资源,依托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业态。

梁平区通过推广小微湿地+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自然教育等模式,在400余个小微湿地上构建乡村湿地生命共同体,生态本底日益做大做优,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日益做通做实。

利人和

城市湿地创造宜居生活

湿地对于宜居宜业来说,同样不可或缺,它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毛细血管

开州和梁平都得益于湿地治理工作开展得早、投入大、效果显著,而成为全国湿地城市学习的样板。

璧山区是城市湿地富集区。当地依托湿地资源,打造了不同主题的湿地公园群,赢得了公园之城的美誉。秀湖国家湿地公园创新实施水敏性设计的生物沟和城市活水梯级多塘系统,推动云雾山山水林田湖草湿地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和一河九湖十八湿地海绵城市建设,实现了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云阳县花了10多年时间,在长江沿岸消落带和湿地上,接连建起8座主题公园,成为云阳环湖绿道的重要景观支撑。

忠县皇华岛湿地经过数年打造,现已开园迎客。它不仅是忠州八景新的头牌,还是当地参与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载体。

万州区长江两岸的滨江湿地上,更是打造出多个文旅融合项目,成为网红打卡地。

重庆各地结合自身自然条件,创造出湿地治理特色案例,组成了湿地研究的百科全书。重庆将继续写深写透湿地文章,不负山水,造福百姓。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