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菖蒲盖片区: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擦亮“高山生态有机”金名片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酉阳县)向西,茫茫菖蒲盖山脉之间,点缀着如宝石般的大草坪和湛蓝的湖泊,微风如连绵青山起伏。

近年来,酉阳县菖蒲盖片区以菖蒲大草原为轴心,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有效衔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有机融合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不断壮大特色农业、持续打造特色旅游产品,高标准建设540平方公里菖蒲盖片区。

菖蒲盖片区坚持良好生态为区域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并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变绿色产业为效益产业,多措并举推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生态资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长极,实现经济与生态共赢、发展与富民同步。

石化区变生态景区

菖蒲盖片区地处酉阳县西北部,片区环抱菖蒲大草原、石泉苗寨、花田梯田以及4A级景区神龟峡等生态、人文资源;地理水文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人文底蕴厚重,是酉阳县推进两山转化工作中成效最显著的片区之一。

菖蒲大草原,因菖蒲盖山脉而得名,是重庆市境内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草原,境内全年雨雾霜天可达90—120天,其中冰雪30—60天,年均气温14℃

菖蒲盖因为高寒、水土流失等原因逐渐石漠化酉阳县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峰向记者介绍,曾经的菖蒲盖大草原生态系统脆弱,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土地贫瘠,除了零星散落的小型湿地生长菖蒲之外,大片区域是裸露的石头和低矮的灌木丛。

能在菖蒲盖上种植的农作物不多,除了红薯与土豆外,许多人家都曾经以种植烤烟为生。看天吃饭,看地收粮。双泉乡菖蒲村村民齐德扬告诉记者,烤烟种植队土壤要求较高,必须年年换地,要不就容易出现病虫害,要是遇到天气不好,烟叶质量和产量都不高。年年换地的烤烟种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菖蒲盖的水土流失。

除了种植业,依托草原而兴的养殖业也曾是菖蒲盖上的一大主导产业,但无序养殖让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

然而,高寒、生态系统脆弱的菖蒲盖,却有着绝美的风光:云海、悬崖下的万亩梯田、让人沉醉的日出日落、璀璨的星空、灌木与紫花针茅、羽柱针茅、羊茅等混生的高山草场……这些,为菖蒲盖打造高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提供了可能。

为破解生态系统脆弱难题,酉阳县坚定不移走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紧紧围绕菖蒲盖生态修复。从护山、理水、育林、筑田、蓄湖、复草等全方位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最大程度保持菖蒲盖的原生态植被。

酉阳县菖蒲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财元告诉记者,近年来,酉阳县把造林绿化作为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菖蒲盖片区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升等行动,做好增彩”“添绿两篇文章,推进菖蒲景观绿化,片区生态品质得到有力提升。

良好的生态,来自最严格、最严密的生态保护措施。酉阳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耀表示,菖蒲盖片区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整治菖蒲湖、麻坨生态湿地原生植物退化、水体轻度污染等问题,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2万平方米,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提高。

菖蒲盖片区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覆盖率不足30%,是岩石裸露率超70%菖蒲盖地区内的重度石漠化区域。酉阳县围绕石漠化生态修复为抓手,结合当地独特的地貌特征,将原本的石漠化荒地打造成了休闲观光生态景区,每年都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还因地制宜发展山地农业、旅游业,打造以菖蒲大草原为轴心的生态旅游模式,成功开发了石泉古苗寨、神龟峡(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菖蒲大草原、花田梯田、龙头山景区等多条精品旅游路线。

image.png

龙头山绝壁 唐勇摄

花田米结出振兴花

良好的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地为酉阳县高质量发展输出绿色动能。

花田乡,是武陵山区腹地的宝藏地,这里山地生态资源禀赋,花田乡与若尔盖垂直落差800米,形成有900多层的花田梯田,是武陵山区最大的梯田群。

花田乡何家岩村,山高水长、土质富硒、光照充足,产出的大米质白如玉,香甜可口。何家岩村村民何绍华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今年他家的大米不仅丰收更是卖到了国外。

花田乡创新土地流转、利益分红、基地务工、开办农家乐等叠加模式,走出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资源向资金转化,促进农民增收,带动何家岩全村6202126人脱贫增收;带动酉阳县贡米种植总面积达2万亩,实现产值2.02亿元,并实现户均年增收1.68万元。积极开展荒山荒坡治理行动,已建成5000亩有机贡米核心基地,实施退耕还林1800亩、高标准农田整治1000亩,实现了荒坡荒地披绿复耕。

花田乡还通过不断促进花田贡米产业提质增效,如今由村民自销部分花田贡米的价格从过去2.5/斤涨到了现在20/-30/斤,由酉阳县花田米业有限公司进行深加工,产品远销北京、广州、上海等多个城市。通过不断盘活闲置土地,为当地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在黑水镇、涂市镇、腴地乡开展土地流转11810亩用于贡米种植,并出资耕种土地并吸纳居民到土地上务工,支付给农民的土地款总计560余万元,覆盖农户2770户,1万余人。不仅是贡米。近年来,花田乡厚植绿色优势,统筹生态与发展,同步推进万亩标准化茶叶基地、万亩标准化油茶基地、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

抓机遇探索新路径

在充满希望的乡村里,背后是酉阳县抢抓战略机遇,发挥地域优势探索出两山转化的新路径。酉阳县专门召开生态酉阳800”现场研讨会,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打造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开阔视野、提供思路。抓住国家三农和双碳战略机遇,发挥地域优势和部门联动机制,主动衔接,争取相关土壤改良等农业生态产业创新试点项目在菖蒲盖片区落地。

酉阳县积极推动建设西南山地丘陵土壤环境保护质量与技术先进性评估中心。酉阳县农业农村委主任彭汀告诉记者,他们站在环境科学的前沿,在开展环境监测试点工作,推进石漠化治理开发利用和双碳实践,实施水土共治、土壤修复与改良,推进农药和化肥革命,杜绝面源污染,构建农作物生长的健康土壤环境,采用良田、良品、良价战略举措,打造集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于一体的有机种植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菖蒲盖片区中的宜居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素有半幅园林如画,四周山水宜居的美称,不仅是中国土家文化的发祥地,更有明清皇宫添贡品,云雾山中宜居茶的悠久历史。宜居乡党委书记白健龙介绍,宜居乡地理条件优越,平均海拔800多米,四季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宜居茶色泽嫩绿、香馥若兰,是名副其实的茶叶之乡。这里有适合茶叶生长产出的优质水土,老百姓也从茶叶种植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发展茶叶已经成为共识。

image.png

花田梯田。酉阳县生态环境局供图

宜居乡建田村坝竹溪、宜居村双池成为酉阳县茶叶产业微型企业特色基地,引领带动全乡全村的经济发展,辐射周边9个行政村、57个组的4000余户农户,茶叶采摘季节基本实现男女老幼有事做、家家户户有收入。宜居茶叶种植辐射至全县范围,并作为全县10亿级产业倾力打造,3年内在全县新栽植10万亩茶叶基地,其中宜居乡作为核心区域新栽植2万亩茶叶基地。

从生态农业到农旅融合,酉阳县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红利。

生态链拓展产业链

如今,菖蒲盖旅游度假区已初具规模,其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也逐步显现。

从菖蒲盖旅游业兴起开始,我就在这里工作了。”54岁的刘易海在度假区从事保洁和管护工作,每月收入近4000元。

花田乡何家岩村村民何华伟不仅在菖蒲盖上务工,自家在盖上的40余亩土地也流转给了菖蒲盖旅游公司,一亩一年120元,公司提前一次性支付了30年,生活一下子提高了。

菖蒲盖旅游度假区一期涉及的3个乡镇、13个村中,有1400多户村民流转了土地,每年在盖上务工的村民则更多,村民人均实现务工年收入约2.8万元。

酉阳县菖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冉刚向记者介绍说:景区建成后,按100万人次购票游客接待量保守预计,将提供安保、保洁、日常管护等岗位100余个,并引导周边乡镇约20个村办企业和500余户居民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约5000余户居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原本几乎不通公路的菖蒲盖,如今已修建20余公里的沥青主公路,另有10余条硬化公路通往周边各乡镇,村民出行更为便捷。

我们还将结合旅游度假区的打造,围绕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景区驱动、企业带动、群众互动的发展思路,延伸拓展产业链,做强4个万亩主导产业,即万亩草场、万亩茶叶、万亩油茶、万亩梯田贡米。冉刚介绍。

生态资源是我国大多数贫困地区的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深挖绿水青山的生态富矿,是贫困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酉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为向记者介绍,存入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菖蒲盖片区是酉阳县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基地在创新发展、产业发展、绿色理念等方面,成功地开辟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酉阳县委书记祁美文多次在全县重要会议上指出,酉阳要找准山的价值,用好绿的优势,擦亮高山生态有机金名片,如今,酉阳县正全力打好生态、乡村、文旅三张牌,加快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样板、全国乡村振兴新示范、世界知名旅游新胜地。

如今,菖蒲盖片区步步成景、处处如画,人居环境整洁、舒适、优美,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华丽蜕变。片区内旅游专业合作社、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品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曾经的高寒石漠化区域逐渐蝶变成生态优美、风光独特的旅游度假区,生态产业效应逐步显现,村民真正享受到两山转化的红利,实现了绿水青山颜值和金山银山价值的统一。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