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林草碳汇科技创新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巩固和提升生态碳汇,作为当前行之有效且绿色、经济、成规模的技术途径,被业界认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压舱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近日,由林草碳汇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承办的第一届林草碳汇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多名院士和知名专家以林草碳汇与碳中和为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来自主管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全国林草碳汇工作试点单位和社会机构的3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image.png

林草碳汇潜力大,仍待进一步挖掘

森林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主体,在我国陆地碳汇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在主旨报告中指出,近三十年来我国林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方面贡献突出,森林的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储量持续增加,未来仍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

草地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白永飞认为,我国草地退化和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草地固碳潜力巨大,但尚待进一步挖掘

与会专家认为,挖掘林草碳汇潜力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依托自然条件、基于自然过程,实施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工程,统筹自然保护、生态修复与生态系统管理,合理配置生态和生产功能,保护和提升森林、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固碳速率和稳定性。同时,还要遏制草原、湿地退化和荒漠化,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的碳储存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汇过程同自然与人类的干扰密切相关,因此,林草碳汇研究涉及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比较复杂。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在发言中表示,林草碳汇研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需要开展全链条综合性探索。为此,应紧密结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工作的重大需求,加强行业内外协同创新,系统提升我国林草碳汇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能力。特别是要加强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固碳机理、碳汇形成与调控机制、碳汇监测高新技术、碳汇核算方法学、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碳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加速构建林草碳汇标准化体系,创新林草碳汇政策与制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手段进一步推动林草碳汇工作高质量发展?对此,林草碳汇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储富祥表示:一是加强林草碳汇研究能力建设,尤其是发挥林草碳汇研究院的平台作用,坚持开放办院理念,联合全国林草系统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共同推进林草碳汇科技攻关;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研究人才,特别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展碳汇监测核算和固碳增汇研究的领军人才,不断提升整体研究实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加强林草碳汇科普工作,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林草碳汇,准确理解森林质量提升与林草碳汇能力提升的关系,引领林草碳汇工作健康发展。

加强科普和规范引领,更好实现林草碳汇交易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希良在主旨报告中指出,碳市场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引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市场建设,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但是,碳汇交易只是碳市场的一种补充手段,还存在质量良莠不齐和项目开发不规范等问题。

储富祥表示,开展林草碳汇交易需要满足严格的前置条件,即必须通过采取人为措施(如造林等)且克服了资金、技术、生态等障碍,相比于之前额外新增加了碳汇,再经过严格的项目设计、审定、核算与核查后,才能成为可交易碳汇

郭青俊强调,要正确理解公益性碳汇环境效益的普适性和可交易碳汇经济价值的局限性,既要普遍提升碳汇功能,也要规范碳汇产品交易。

林草碳汇研究院专家委员会认为,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认知和科学普及,加强碳汇交易的管理与监督,提升碳汇管理的技术能力,拓展碳汇应用场景,科学引导全社会通过参与碳汇交易实现个人、企业或组织的碳中和,助力林草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