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渠首淅川 看荒山变“青山”,库周变“绿洲”

 image.png

在汤山之巅九重阁旁,浩浩荡荡的丹淅美景尽收眼底。

  一渠清水一渠情,半江碧波半江史。1024日至27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举办以“南水北调利国利民,依法保障有你有我”为主题的2023年中原环保世纪行集中采访报道活动,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随采访团一起走进南阳、平顶山、安阳等地,用脚步丈量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之路径,用笔尖记录“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之时代变迁。

  淅川美,美在丹江水,它破千山,纳百溪,汇成浩荡巨流,形成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丹江口水库。

  采访团抵达的第一站,来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南阳市淅川县。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七县市接合部,境内水源区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92.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56.6%;丹江口水库在淅川境内水域面积506平方公里,占水库总面积的48.2%,向北输送的水95%来自淅川……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淅川库区把控水质的重要性。

  生态造林治石漠护水源

  从淅川县马蹬镇葛家沟村山顶,向西眺望,隐约可见一公里外,被午后阳光映射得闪闪发光的丹江口水库。环顾四周,虽已入秋,山间层层叠叠的绿仍将葛家沟点缀得绚烂迷人。

  淅川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立地条件并不好,全县石漠化面积就达125.8万亩。可谁能想到,曾经的石漠化地区,现在正以每年10万亩的规模推进造林绿化,生机和活力渐渐在山间“苏醒”。

  马蹬镇葛家沟造林点是淅川县丹江库区最大的一片国储林,项目区在2020年开工,涉及葛家沟、青龙、杜岗、黑龙、金竹河5个村,总面积1.28万亩。近年来,淅川人通过客土造林、车拉人扛、肩挑手提、多级提灌等方法,主攻荒山造林、产业造林,治理石漠化。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已栽下了五角枫、丝棉木、楸树、火炬松、香椿、山桃等30多个树种,治理石漠化面积38万亩。

  “为了提高造林成效,我们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确定多支专业队,推行合同造林,包栽包活。”

  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梁虎兵说,对于立地条件差、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当地在尽量减少对原生植被破坏的情况下,用挖大穴、修鱼鳞坑、运苗运水上山,实施组团式块状混交模式造林。在造林的同时,制订管护方案,坚持造林结束,管护上马,组织护林员分片包干,将责任明确到山头地块。

  造林对水源保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关系水环境稳定,其二利于保护水源地生态功能,调节水源流域水文循环,其三是保护水源生物多样性。

  “现在可以看到,栽植的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梁虎兵说。

  荒山不仅披“绿装”,点绿还要变成“金”。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淅川还大力发展软籽石榴、杏李等生态高效产业,初步形成了九重仁和康源石榴园、渠首金银花基地等一批精品示范园,水源区群众稳稳端起了生态“金饭碗”。

  源头治理巩固生态绿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总干渠全长185.545公里,穿越淅川、镇平等7个县(区)和邓州市共27个乡镇。

  2014121214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开闸放水,汩汩丹江水一路北上,全线自流,15天后注入北京团城湖。自此,丹江口水库的优质“南水”,成为了京津冀豫20多个大中型城市的主要水源。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水质保护最是关键。

  汤山公园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南畔,占地面积约5000亩,于202010月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一个以移民文化为主题,集科普、教育、观光、旅游、水源涵养为一体的山水公园。

  在成为景色亮丽的公园前,这片区域原为修建拦河坝和水泥厂的采石场,曾面临山体破坏、岩石裸露、土壤贫瘠、植被稀少等问题,给库区水质安全保护吹响了“警哨”。

  为守好一库碧水,20199月,淅川组织实施汤山区域综合开发项目,投资6个多亿,修复矿口和整治梯田800余亩、造林绿化1800亩、修建主次干道16条,还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移民纪念馆、迎宾广场、湿地科普馆、浮雕广场、九重阁等配套服务设施。如今,走上汤山之巅,登阁远眺,烟波浩渺的丹江湖,衔远山、泄长渠,浩浩荡荡,丹淅美景,一览无余。

  保护水质,责任重、任务广。九重镇党委书记周保全介绍,多年来,淅川全面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治理行动,重拳查处库区非法占用岸线、非法侵占水域、非法养殖等违规行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3000多名公益护水队员全天候开展水面巡查和打捞漂浮物等工作,守护“大水缸”的水质安全;推进“三山绿化、廊道绿化”等造林工作,大力发展软籽石榴、金银花、草莓等有机产业,最大程度减少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生态绿化成效得到显现。

来源:河南省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