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粮丰,防沙治沙的吉林答卷
吉林中西部地区大面积的片林和农田防护林带,犹如长城挡住了肆虐的风沙,保护了万顷良田,巩固了吉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战略地位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天三遍风沙土,今天不刮明天补”“一进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夜里接着补”……这些曾经流传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顺口溜,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曾经风沙肆虐、生态环境恶劣,人们生产、生活极其艰辛的情形。
如今,经过45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和持续的防沙治沙各类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沙地变绿洲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吉林省中西部片状防沙治沙林
风沙止步换来林茂粮丰
双辽市位于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地处科尔沁沙地东缘,现在林成网、田成方,数万亩防风固沙林带,数百公里护路、护岸林,形成了“南成一片、北连一线”的整体格局,庇护着万顷良田。截至目前,双辽市森林覆盖率达15.8%。昔日满目的流动沙丘、漫天的风沙已成为历史,如今这里到处林茂草丰,景象喜人。
双辽市是吉林省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前沿阵地”和“第一道防线”,被生态专家称为“保障吉林生态安全的西大门”。长期以来,双辽市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大事抓好抓实,营造了加快经济社会全面振兴的绿色屏障。
曾经肆虐一时的“风剥地”已成为历史,双辽市林网产生的林间小气候,改善了农田种植环境,促进了增产增收,粮食产量由每公顷1.3万斤,增长到现在的每公顷1.8万斤以上。“没有双辽的林业,就没有双辽的农业”成为全市各界的共识。
位于吉林双辽和内蒙古交界的那木分场,如今满眼都是绿色,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都是一些流动的沙丘。经过林业几代人不懈的努力,那木终于绿树成荫,以往风沙肆虐的景象不复存在。
40多年来,吉林省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依托,广泛发动,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封原育草,吉林西部地区一个大型的防护林体系初步形成,持续保持绿进沙退趋势。
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白城市,干旱少雨、土地沙化问题严重,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是吉林省防治荒漠化的前线。多年来,当地坚持不懈植树种草,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并通过应急补水恢复湿地面积,构筑起森林、草原和湿地相连通的生态固沙“绿网”,阻止荒漠化蔓延。
白城向西是科尔沁沙地,向东是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黑土粮仓”,所辖的5个县(市、区)都是“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守护着全省的生态和粮食安全。然而,当地曾经荒漠化严重,防治荒漠化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白城多种一棵树,长吉图少落一片沙。”
每年4月中旬,白城会在全市范围开展万人万亩植树造林活动。截至目前,义务植树总面积已达736.19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9.8%提高到目前的12.63%。
防沙止漠,水才是关键。吉林省实施的河湖连通工程,将丰水期的过境江河水蓄入白城地区的泡沼湿地中,让这里的湿地水域面积大幅增长。从卫星照片上看,白城各地的泡沼星罗棋布,许多湿地通过沟渠相连。
在镇赉县莫莫格湿地,烟波浩渺,水鸟云集。白城市引嫩入白工程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春季,白城市都会从嫩江提水补充到莫莫格湿地和几十座湖泡当中,让湿地水域面积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提高生态修复成效,科技支撑是关键。在白城市下辖的大安市姜家甸草场,过去一块块“斑秃”的盐碱地上,长出了连片的羊草。这得益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针对退化天然盐碱草地实施的“雨季精准施肥”和“植物生长刺激素”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盐碱化裸露地块复绿,有效改善了“斑秃”的草场。
如今,“没有林草治沙,就没有中西部的农业”已成为吉林上上下下的广泛共识。同时,大规模沙化治理工程的实施,改善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带动了依托于林地的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了惠民增收,活跃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美化了人居环境,推动了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
吉林省用片片森林保护着中西部地区的宝贵水源
综合治理阻止荒漠化蔓延
一直以来,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采取人工造林、封原育草、林草湿生态连通、国土绿化试点示范、土地整理等综合措施,统筹推进荒漠化土地治理工作。
吉林省林草部门在荒漠化地区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退化林草修复、防沙治沙工程、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力推进荒漠化治理进程。“十三五”以来,吉林省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4.25万公顷。
在推动荒漠化防治工作上,吉林省政府与荒漠化地区各市、县(市、区)政府签订了防沙治沙责任状,把防沙治沙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工作日程,纳入林长制考核。确定每年4月份为全省“造林绿化活动月”,组织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活动和荒漠化治理活动。2021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等方案和意见,明确了全省荒漠化防治的目标和任务。
同时,吉林省还用重点工程带动荒漠化治理,以中西部农田防护林网修复完善工程为突破口,积极开展防沙治沙工程,大力开展全省大规格国土绿化行动。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全省因地制宜确定区域建设重点,着力解决区域突出生态问题。
西部地区以防护林建设和防沙治沙工程为主攻方向,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以示范基地为先导,实行造封结合、乔灌草结合、人工与自然修复结合,提高沙化土地治理成效,努力建设森林、草原、湿地有机结合的生态体系。
中部地区以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农田防护林修复完善工程,采取恢复、新建、改造、更新模式,对防护林网进行系统性补充、完善和提高,让农田防护林成为防治荒漠化、保护黑土地和确保粮食安全的“绿色城墙”。
全省还启动了省级防沙治沙专项补助资金治沙造林工程项目,对沙化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治理、规模推进,提高土地荒漠化防控能力。
针对全省荒漠化地区造林树种单一、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等问题,吉林省林草部门创新思维,大力推广文冠果、沙棘、山杏等生态和经济兼用树种造林,引进了枸杞、扁杏、柽柳等灌木经济林树种。鼓励多渠道投资,吸引多主体造林,制定优惠措施引导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进入造林绿化领域,减轻了荒漠化治理造林投入资金的压力。在发挥地方国有林场造林绿化主力军作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造林合作社和造林大户参与造林绿化和荒漠化治理,鼓励采取租地、合作等方式造林。
每一个举措、每一项工程、每一次行动、每一个战风斗沙的吉林人、每一棵顽强的树木和绿草,都是吉林防沙治沙坚定决心的体现,都是吉林向沙地发起冲锋的号角。如今天的吉林已然全面阻止了沙化、荒漠化的蔓延,为人民更美好的生产生活作出了林草贡献。
下一步,吉林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积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突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林草湿生态连通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融合,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防沙治沙工作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筑牢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