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林改——山绿民富产业兴
风展绿海如画,林间气象万千。作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福建省南平市坚持守安全底线和做特色亮点相结合,从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深化林业改革,创新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独具南平特色的林改道路,切实做到“林改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推动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护绿”,以林改筑牢森林“屏障”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也是“护绿”的一把利剑。
南平坚持以“制”促“治”,创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双林长”与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的“分区挂片”工作机制,推动林长抓总、建制、解难、压责,并探索推出“林长+三长”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实行问题定期通报、任务及时交办、进度动态跟踪等工作模式,构建了林长牵头负责、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格局。目前全市共设市、县、乡、村四级林长3398名。
充分发挥林长制的引领作用,积极在制度丰富、运用、执行、转化上下功夫,以林长办名义出台《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森林资源保护联动工作机制》,聚焦森林防火、防止盗砍滥伐、松材线虫病防治及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等4项重点工作,推动实现区域森林资源管理一体化,通过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大圈”更好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圈”。2022年,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内森林火灾受害率持续保持在低位、林业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6.8%、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面积连续两年实现下降、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51万亩。
2022年,南平林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并连续两年在福建省林长制考评中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扩绿”,以林改提高森林“颜值”
季春时节,在南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干道等重点区位,千年桐、丝栗栲、苦槠、青冈等树木花草多姿多彩,美艳全城。
长期以来,南平坚持科学集约造林,既重数量,更重质量,先后策划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在全市启动了新一轮国土绿化美化大行动。
在具体实施中,南平创新推广“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常绿用材林为常绿彩化花化果化多功能景观林”的“三改”技术措施,进一步提升绿量、优化林分、美化林相,3个项目累计完成建设近150万亩,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15.81万亩、现有林改培82.6万亩、退化林修复33.36万亩。同时,积极发挥国有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整合分散示范基地,串点连线,以线带面,全市建成规模500亩以上系统集成森林资源培育“综合体”30片,面积2.45万亩。
南平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均居福建省前列,累计创建国家森林村庄46个、省级森林城镇11个、省级森林村庄170个。现如今,在花化彩化树种的“加持”下,南平的青山上演“换装秀”,层林披上“五彩衣”,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转绿”,以林改增进森林“价值”
林改春风不仅扮靓万重山,也孕育出勃勃生机和无尽希望。
南平借鉴商业银行模式,以“分散式输入、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为原则,全国首创“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一县一数库)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实施多重服务,开展多式联营,促进多方得利,效益比林农个体经营提高30%—50%。目前累计推广面积达9.54万亩,惠及林农2.89万户,其做法先后入选中组部、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等国家部委发布的典型案例或推广清单,并荣获2021年度“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自然守护类别年度大奖,入选《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案例集(2022)》,成为全国林改工作的一面旗帜。
在全面激活森林潜能的同时,南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价值用材树种替换进程,实施针阔混交、立体经营、规模经营、长短结合、三产融合等林改措施,积极推动实现森林价值倍增目标。
希望在山,致富在林,南平在林改中持续发展壮大林业产业,闯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立足毛竹资源占全国十分之一的优势,坚持“以二促一带三”发展模式,出台《南平市加快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抓住“以竹代塑”机遇,积极引导竹山科学经营、竹企转型升级,加快“机械换人”步伐,重点做好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全竹利用”,激发全产业链经营活力。2022年南平市竹产业产值483亿元,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一。
此外,南平林业碳汇、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产业同步推进、蓬勃发展,实现了“不砍树也致富”。2022年,南平市林业总产值达1056亿元,先后获评中国竹工机械产业基地、全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等国家级名片。
通过林改,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站上新的起点,将林改进行到底,绿色南平,未来可期。(朱维毅)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