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吉喜:生态修复少做“外科手术”,多做内里调节

在一些重要生态空间,其环境破坏本身并不严重,要尽量少做外科手术,多做内里调解,提高生态自我调节能力,使其自我恢复。

422日,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开幕式主旨报告环节,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针对当前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指出应当针对重要生态空间采用靶向调节生态修复技术,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

image.png

图为高吉喜主任做特邀主旨报告。

高吉喜指出,我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工程,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等,这些工程的数量多,规模巨大,为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工程中,我国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为其提供了支撑。

他表示,在湿地生态修复、沙化土地修复、盐碱地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土地复垦、边坡稳定性等方面,中国有着非常先进的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这些领先技术也逐渐走向世界。

高吉喜同时指出,当前的生态修复仍存在一些问题。他以相关研究举例,指出只依靠巨大生态工程修复等不合理的生态修复,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难以恢复、生态功能低下及碳水失衡。近几年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对防风固沙、土壤保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水分亏缺,导致存在巨大的生态风险。高吉喜说。

针对上述问题,他提倡采用靶向调节生态修复,即针对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关键靶点,通过针对性人工干预调控,精准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功能,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

高吉喜将这种方法比喻为中医疗法,指生态破坏以后,通过生态修复干涉后能提高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靠自我来修复。

不是说依靠大量工程进行修复,更不是以一种工程代替原来的植被。他解释,目前重要生态空间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区等区域,本身就不应该改变其原有的植被类型与景观格局,因此不适宜大规模工程修复。

高吉喜介绍了靶向调节生态修复技术的多项特点。在外部干预方面,与重点工程相比,靶向调节生态修复应尽量做到轻干扰。

在外部景观方面,靶向调节生态修复对外观影响小,尽可能不改变原有景观及原有植被类型。比如原来是荒漠,修复后仍要保留荒漠的景观,大规模种树、种植乔木肯定是不合适的。原来是草地的,要保持草地的景观,湿地就保持湿地的景观。他解释。

在动力来源与修复目标方面,靶向调节生态修复侧重激发内部动力,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成效上要保持生态空间的原真性,达到国际上倡导的近自然修复的方式。原来是什么样,修复完成后就稳定保持什么样的格局。高吉喜说。

此外,高吉喜特别强调,生态修复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或生态功能的恢复,一定要呈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要追求完成修复后能够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