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兴法:霞光照徂徕
作为一名护林员,他的舞台是脚下2245亩山林,他的工作是每日20公里的巡山护林,他用37年的坚守,换来了脚下山林的安全,谱写出不平凡的护林之歌。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泰安市徂徕山林场护林员邓兴法。
(一)
“看,这就是栗疫病!”
身穿迷彩服、护林背心的邓兴法举起手中的斧头,一边小心地削掉栗子树患病的树皮,一边示意我们看。
邓兴法是山东省泰安市徂徕山林场老君堂工队的护林员,今年57岁的他,右手拿着斧子,左手拿着锯子,身上斜挎着一个军用水壶,背上的包里则带着一摞煎饼,这些都是他巡山护林的装备。
邓兴法在巡山护林中
看见有病虫害的枝条,就停下锯掉生病枝条。预防森林病虫害是他的日常巡护工作之一。遇到大面积病虫害,则要上报林场有关部门。
尽管才5月,但当地预报的气温已接近40摄氏度。随着邓兴法在徂徕山里巡护,山里树多,风几乎透不进来,有些闷热。加上山林里几乎没有路,不仅要小心翼翼地避开树枝,还要攀石上坡、爬沟过坎,走了一阵,大家就累得气喘吁吁,出了一身汗。走在前面的邓兴法却恍若未觉,他时而停下打量一下树的长势,时而停下来修修剪剪,每日20公里的巡山路对他来说已经稀松平常。
“邓兴法是一名‘林二代’,对林场很有感情,工作认真负责。他负责巡护的2245亩山林37年没发生森林火灾,也没发生大的病虫害。”泰安市林业局四级调研员范方彦这样向我们介绍。
2245亩的山林,37年没发生森林火灾,对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都是一个奇迹,腿有残疾的邓兴法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二)
“徂徕山林场经营面积1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7.8%。20世纪50年代建场时只有2000多棵树,全部是靠人工一点点造林绿化起来的。”说起当年的造林绿化的艰苦,徂徕山林场党委副书记王树国如是说。
徂徕山是砂石山,立地条件不好,当年的造林难度可想而知。职工们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住的是几块石头搭起的“石头屋”。对徂徕山绿化的不易,邓兴法深有体会:“我父亲和姑姑都是林场职工,小时候想父亲了,我就跑过来看他。”邓兴法回忆道,“那时候,林场这边是没有路的,所以,来一趟不容易。要头一天早早地出发,到林场就半下午了,当天赶不回去,只能第二天再回去。”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父亲他们披着蓑衣,冒雨造林,越是下雨越往山上跑,老一辈们付出巨大努力才造好的林子,现在传到我这一代,无论如何也要把来之不易的山林守护好。”邓兴法坚定地说。
(三)
护林员的工作看似平凡,却肩负着守护绿水青山的重任。防火、防盗伐、防病虫害是三大核心任务,其中防火工作是重中之重。“每年11月到来年5月是防火关键期,一颗烟头、一簇火星都可能引发大火,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邓兴法神情凝重地说道。为了确保林场安全,即便是电闪雷鸣的暴雨夜,他依然坚持巡护。“记得有次雷击引发山石滚落,带着火星的巨石呼啸而过,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他回忆道。
“护林过程中,最怕的就是盗伐林木”。20世纪90年代,面对猖獗的盗伐现象,邓兴法毫不退缩,总是冲锋在前。一次深夜巡护中,他撞见盗伐者正在作案,面对恶狠狠的威胁,他凛然喝道:“只要我邓兴法在,你们休想动这里的一草一木!”这份铁骨铮铮的担当,最终让不法分子低头认罚。
近几年,盗伐林木少了,但有人打上了山里树根的主意,偷偷挖去当盆景卖,所以,巡山护林这一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除了人为的危险,还有自然的挑战。2016年冬季的一个夜晚,由于风大,导致森林火险等级升高,邓兴法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深山巡查,突然一脚踩空,不慎跌入10多米深的山沟里,一下子晕了过去。等他醒过来,发现手电筒摔坏了,手机也没有信号,而最近的护林点还在3公里外。虽然带着汇报火情的对讲机,但对讲机连接着全场的干部职工,况且没有发生火情,他不想因为自己让全场300多人紧张、揪心。好在只是一些擦伤,邓兴法几经周折爬出了山沟,又仗着对山林的熟悉,在黑暗中摸索了五六个小时才返回护林点。
2020年,随着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开工,邓兴法的护林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施工区域与他管辖的林区大面积重叠,每天上百台机械、上千名工人的作业让巡护难度陡增。但邓兴法没有退缩。他背着干粮水壶,日复一日地穿梭在各个施工点,仔细排查每一处隐患。面对施工方个别员工吸烟、不遵守纪律等行为,他始终坚守底线,耐心劝说,凭借专业素养先后制止了多起越界施工行为。正是这份执着,让他的辖区创造了多年无火情、无疫情、无违法占地的佳绩,为徂徕山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态屏障。
(四)
邓兴法刚开始护林时住的房子是石头垒起来的“石头屋”。“石头屋”外面看起来不起眼,像是挨着山随意搭起的一小堆石头,入口像一个小小的山洞。没有窗子,人进到里面要弓着腰,只有屋子最中间才能站起来。就是这样简易的石屋,邓兴法住了四五年。
后来条件改善了些,邓兴法住上了砖瓦房, 现在我们看到的红瓦白墙的平房已经是邓兴法护林以来的第三代住房了。屋子里摆设也很简单,一张沙发,几个小板凳,一张旧办公桌。桌子上面宝贝地放着邓兴法获得的荣誉:“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以及这次刚刚获得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奖章。桌上还放着一摞工作簿,打开其中一本,是邓兴法写的护林日志,字迹工工整整,每天的巡山见闻都一丝不苟地记录在上面。
邓兴法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早先用的是煤油灯,后来用蜡烛,现在我们已经用上太阳能了。”邓兴法在护林房周围种了几分菜地,门前的笼子里养了几只鸡,干粮就是偶尔回家的时候带一点煎饼回来,“比起以前,现在条件已经很好了。”
(五)
护林工作有苦也有甜,而对于邓兴法来说,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愧疚。
37年的风雨守护,他将青春献给了这片山林,换来了徂徕山的绿色安全,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他37年没有在家中过完一个完整春节。
“说不愧疚是假的。”邓兴法摩挲着手机里家人的照片,“但这片林子总得有人守着。”好在,做护林员的父亲生前很支持他的工作,妻子也被他守山护林的信念所打动,由最初的不理解到渐渐支持。他感到最亏欠的就是两个孩子,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也没能将自己的这份护林情结传递给孩子。
“这次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我感觉很自豪,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的骄傲。”这个铁骨铮铮的山东汉子,这一刻声音里带着慈父的温情与欣慰。
夕阳西下,徂徕山在夕阳中柔和了轮廓,让人不由想起徂徕山的名景“徂徕夕照”,而像邓兴法这样坚守徂徕山37年的护林员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和汗水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徂徕山才越发美丽,“徂徕夕照”万丈霞光才越发璀璨。(唐秀萍 赵坤 丁明越)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