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常山创新林业经营模式服务林农
针对近年来林业发展面临的林业劳动力短缺、技术薄弱、机械化水平低等困境问题,浙江省常山县聚焦油茶、香樟、竹木、中药材等林业特色产业,围绕常山林业产业数字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链条化发展需求,搭建完善数字服务平台,融合一批懂生产、懂技术的林业社会化人才队伍,打造常山现代林事服务中心,打通为林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为探索创新运营模式,常山现代林事服务中心以“1651”模式展开工作。搭建“1”个数字平台,提供线上线下订单式服务,林农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手机一键下达各类订单,快速获取劳务、林机、农资、销售等林业全产业链服务;建设“6”大服务分区,分别为林产品加工区、林机存放区、林机保养维修区、物资存放区、科普培训区、展示展销区,为林农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组建科研专家、乡土专家、林技人才、林机人才、运营人才等5支专业队伍;构建“国资+村集体+劳动者”利益分配机制,其中国资占57%、村集体占33%、劳动者占10%。
通过模式创新,解决“谁来干”“怎么干”“怎么富”等问题,推进森林经营、油脂加工、中医药研究、林机制造等领域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富民能力。
一方面,以科技提升产业效益。依托中央财政油茶产业示范奖补项目、全省林业共同富裕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在全县范围内主导开展林技服务工作。并与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加强油茶企业家、劳动者培训,累计培训1500余人,培育了一批技术过硬的乡土专家。实施无人机病虫害防治和喷施叶面肥,已累计实施5000余亩、每亩增收超2000元。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每年每亩降低约300元除草成本,增加土壤肥力,有效利用林下空间套种中药材,亩均收益5000多元。
另一方面,以经营提升管理能力。积极与相关企业在加工销售、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拉长业务链条,实现集成带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开展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等多种指导服务,引进林技推广员、农村电商专家等复合型人才,提升当地劳动者综合素质;通过乡贤、商会牵线搭桥,将油茶、月季、红薯等特产销向省内外,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通过浙江省“山海协作”平台,与宁波相关企业合作开发种植千亩丝瓜络项目,2024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
目前,该中心业务不断扩大,每年可服务油茶面积达10万亩、林下经济约5000亩,带动辐射范围内28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增收超30万元,带动约5万农户增收致富。该中心还优先为低收入林农提供生产岗位,对参与入股的林农,年终以分红形式还利于民,实现全民共建共享,为浙江省林业产业转型、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示范样板。(赵希元)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