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的呼吸》:一部生态文明的史诗与启示

春和景明、绿意纷飞的四月,作家路生的《祁连山的呼吸:保护和修复河西走廊生态文化报告》出版了。激动之余我把“呼吸”看成“呼唤”。祁连山亿万年岿然屹立、万世瞩目,需要呼唤吗?它如何走过从“伤痕”到“呼吸”的生态觉醒?

中国绿色碳汇网

祁连山,这条横亘于甘青边界的“生命之脉”,东西绵延800公里,南北跨度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拥有冰川 3306条,总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既是河西走廊的“母亲山”,也是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组成部分。

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构造、活跃的岩浆活动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共同作用,促成祁连山地区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因矿产开发、过度放牧一度导致祁连山生态堪忧:冰川退缩、草场退化、水源枯竭,“母亲山”喘息衰微。如今,祁连山生态修复治理得怎么样了?

《祁连山的呼吸》一书用30余万字、近200幅图片,作了精彩回答: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蓄积量持续增加,草原生态稳定性不断增强,水域面积更加稳定。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作者以万余里的行走足迹为经纬,将祁连山的生态修复工程置于自然、人文与全球生态的宏大叙事中,既是一部生态治理的报告文学,更是一部关于文明存续的哲学反思。

生态治理的“中国样本”:制度与科技的协同

近年来甘肃省各级政府各方民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祁连山生态保护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该书以此为视角,展现了祁连山满山苍绿的蜕变历程。通过引用大量政策文件与监测数据,揭示了制度革新与科技赋能的协同效应。拆除违规设施,关停矿山、迁移牧民,彻底斩断了粗放发展的历史惯性;应用了智慧监管体系——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建立了覆盖祁连山的“一张网、一块屏、一平台、一体系”,实现了生态破坏问题的动态追踪与整改闭环;建立了长效保护机制——生态补偿、考核评价等机制,推动保护工作从“集中整治”转向“常态长效”。这些措施不仅使祁连山的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显著提升,更让雪豹、白唇鹿等珍稀物种重现山林,印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

文化历史的深层叩问:生态与文明的共生密码

作者路生是记者出身的作家,甘肃靖远人。生于斯长于斯,他关注并研究西部人文地理20年,因此,该书并未止步于生态治理的事件性技术性描述,而是以文化历史的视角,挖掘祁连山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文明的摇篮:祁连山—河西走廊作为古代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通道,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枢纽。书中通过大量神话、敦煌壁画等文化符号,揭示了祁连山“生态之门”与“文明之根”的双重属性。游牧与农耕的智慧:书中以肃南裕固族牧民的“借牧”传统为例,展现了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态智慧。文学与信仰的生态隐喻:通过诗词与民间传说,勾勒出祁连山在民族精神中的神圣意象,赋予生态保护以文化信仰的维度。这种历史与生态的交叉叙事,让读者意识到:保护祁连山不仅是修复自然,更是守护一种文明存续的根基。

生命的共同体:人与山的呼吸共振

《祁连山的呼吸:保护和修复河西走廊生态文化报告》最为动人的篇章,是对护林员等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作者以小说般的笔法,描写了迁离牧场的藏族家庭从抵触到融入生态管护员角色的心路历程。

在民勤,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张广生“磕磕碰碰”回了家乡,不想,女朋友来到这里不到24小时,就像龙卷风一样走了。因为这里的确太艰苦了。张广生的父亲在儿子即将大学毕业时,居然被沙给吹跑了,当乡亲们发现的时候,他身上盖着一层厚厚的沙……但张广生不但回来了,还参与到了生态保护的行列中。他经营鱼塘,每卖出50条鱼,就会拿出种一棵树的钱。他说,等活下来的树长高了,他对父亲和家人的怀念就能看得见了,也等于他们都来陪伴他了。

在武威,石羊河林业总场二代护林员张宝仁,小时候的某个早春在自家的草垛旁发现一棵两寸多高的杏树苗,他和弟弟欢呼着扑过去。第二天起大风后,他担心风把小树吹跑,与弟弟们面对面将身体弓成了一个圈整日趴在旁边呵护,直到父母发动全村人找。正是他对树的那份感情,也促使他后来从事了林业工作,成长为甘肃省林业系统“最美护林员”。

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永昌东大河保护站,护林员马培仁已经在此工作39年,每天平均要走四五十公里路,一年要穿坏八九双鞋。行将退休之际,女儿大学毕业后也选择成为一名护林员……

这些个体叙事与宏观政策形成复调,不仅呈现了生态治理的艰难,更揭示出生态治理的本质是“构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该书也以其宏阔的视野、深沉的哲思和细腻的叙事,重新定义了生态文学的可能性。它不仅是祁连山从“大治”转向“长治”的见证,更通过“呼吸”这一隐喻,呼唤一种敬畏自然、贯通古今的生态哲学。在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当下,它无疑是一部唤醒生态自觉的时代之书。当我合上书页,闭目沉思,耳边似乎回响着祁连山的风声——那不仅是自然的呼吸,更是一种古老文明在生态觉醒中的深沉律动。(秦锦丽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