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将工业废弃物“吃干榨净”、化风为宝建设清洁能源项目、把钢铁生产线变成旅游风景线……颠覆人们对传统工业的印象,福州工业发展越发走向绿色低碳之路。
近年来,福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自身能源资源禀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降碳,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夯实绿色本底。
废气变成食品级
打造绿色工厂
走进位于可门工业园区的福建合盛气体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生产基地,只见工业气体管道纵横交错,3个巨型白色罐体矗立中央。“这里面是工业废气,我们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精制专利技术,把废气转化成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合盛气体公司改进部总监刘立川说。
合盛气体紧抓“双碳”战略机遇,通过制定绿色工厂实施方案、完善绿色工厂制度、落实绿色发展举措等,碳转化率可达99%以上,氢气纯度达99.9%以上。今年初,合盛气体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要想高质量发展,必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日前,随着一根闪着银光的大板锭从铸井中缓缓拔起,中铝瑞闽股份有限公司蓝园绿色循环经济熔铸项目一次性带料调试成功,进入生产运营阶段。据介绍,这是全球绿色铝产业循环经济熔铸先进生产线之一,也是中铝高端制造探索循环经济、践行绿色发展的首个项目,建成后循环用铝使用比例将超60%。
近年来,福州市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全市已培育3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52款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数量居全省前列。
工厂屋顶会发电
加快能源转型
风从海上来,电送千万家。近日,在位于台湾海峡的三峡集团福建海上风电场上,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完成吊装,投产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达到国际领跑水平。
“此次吊装的16兆瓦风电机组,每年可输出超过66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单台机组能满足3.6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电,相当于节约标煤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4万吨。”三峡集团福建公司副总经理刘建平说。
在罗源福蓉源新材料高端制造项目一期建设工地,工人忙着在一座新楼的屋顶建设全省首个建筑光伏一体化工厂。工程一期预计10月完工,届时这里的屋顶将变成“会发电的屋顶”,年均提供超1000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
“我们在设计厂房时就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工厂,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屋顶,为工厂设备供电。”四川福蓉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张景忠介绍,按照设计方案,福蓉源项目一期9.8MW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采用嵌入式安装方式,总面积约有4万平方米,年均发电量超1000万千瓦时,预计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1000万元。新屋顶可在“碳中和”中发挥更大作用,按25年全寿命周期计算,相当于可减少排放15.9万吨二氧化碳、减少消耗93.9万吨煤。
福州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数据显示,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3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3个百分点。
厂区也能成景区
工业发展有新路
“现在钢铁厂环境这么好,和印象中的钢铁厂完全不一样。”“太壮观了,就像进了一座‘工业花园’!”走进福建罗源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大家总能发出这样的感叹。
工厂变公园,厂区变景区。近年来,闽光钢铁逐步实施了绿化美化、环境整治、工业旅游主题线路改造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集绿色生产、产业观光、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研学实践于一体的现代工业旅游新形式,让钢铁生产变成风景。
闽光钢铁不仅有绿色低碳的“外表”,内核更“绿”。“钢铁行业,已从过去关注产量效益转为追求低碳节能,这样的变化深入人心。”罗源闽光钢铁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潘建洲说,公司在2018年启动了产能置换项目,将落后产能全部淘汰,实现设备的大型化、现代化和节能化,累计投入了近百亿元。
日前,宝钢德盛炼铁厂镍铁高炉作业区3号高炉投产,标志着镍铁高炉生产系统有组织超低排放项目全面完工。
致力于打造精品不锈钢绿色产业基地,宝钢德盛先后完成高炉转型升级超低排放改造、炼钢除尘系统升级等绿色生产项目,现有工序排放口全部满足超低排放要求。公司还引进了钢铁渣粉利用配套项目,可将副产品钢渣回收,实现固体废物“吃干榨尽”。
“我市工业能耗占全社会用能的65%以上,抓好工业节能就是抓住节能工作的‘牛鼻子’。”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围绕传统产业节能降耗打出政策组合拳,共为115家企业免费开展节能诊断服务,180家重点用能企业完成能耗在线系统端建设。下一步,我市将制定更精准的节能政策,出台未来三年能耗工作行动方案,进一步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业企业发展基因,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来源:福州日报碳交易网